首页 >
地理隔离
✍ dations ◷ 2025-11-16 23:03:22 #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然选择 · 适应
遗传漂变 · 基因流
物种形成 · 辐射适应
共同演化 · 趋异演化 · 趋同演化
平行演化 · 绝灭证据
历史
现代综合理论
社会影响社会生物学
生态遗传学
演化人类学
演化发育生物学
演化语言学
演化伦理学
演化经济学
演化心理学
进化博弈理论
进化计算
人类演化
分子演化
系统发生学
古生物学
人工选择
群体遗传学
系统分类学异域物种形成,又称异域成种、地理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机制,发生的条件为一个物种的种群因为地理环境改变(例如造山运动)或社群本身发生改变(例如种群的迁出)而被隔离。隔离的种群会在基因型及/或表形上发生趋异,原因为:隔离的种群与原本的种群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或各自发生遗传漂变,又或各自的基因池发生突变。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两个种群会进化出不同的特征。即使地理阻隔后来消失,两个种群之间会变得不能成功交配。这时,这两个拥有不同基因的群落便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地域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雀观察到的辐射适应,是生活在不同岛屿的种群之间发生异域物种形成的结果。当一个物种的种群之间出现基因隔离,异域物种形成便会发生。“异域分布”是生物地理学名词,指两个生物的活动范围完全分隔,它们不会同时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如果这些生物十分类似(即为姐妹种),那么它们很可能就是异域物种形成的产物。隔离可以通过地质活动或种群扩散发生。地质活动隔离种群的途径包括山脉或峡谷的形成、冰川活动、陆桥的形成或消失和大型水体的沉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板块构造是引致地理隔离的主要因素。大约5万年前,美国西部死谷一带的气候多雨,因此形成了很多互相连接的淡水河流和湖泊。其后1万年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河流和湖泊的面积减少,鱼类的种群因此发生地理隔离。现在仅存的分隔的泉里出现的鱼类物种基因都十分近似,但都发展出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地理阻隔物所能隔离种群的程度,取决于生物及其后代的流动性。例如峡谷可以有效阻隔小型哺乳类动物的迁移,但却不能阻隔飞鸟和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种群扩散一词用来形容种群的迁移,迁移可能以范围扩张(离开父母的自然活动)或跳跃性扩散(越过阻隔物)的形式发生。如果迁出的种群部分的基因与原本种群的基因发生隔离,独立的基因突变、选择压力和遗传漂变就会出现,这样两个种群就会开始各自的进化路径。动物迁徙或意外的迁移(例如鸟类被风吹到另一个地方)都可能分隔种群,当两个种群没有基因流,物种形成就可能发生。当不同的种群的基因被隔离,遗传的微小变异会一直不断地积累,这会导致它们与母族群出现不少的差异,最终可能形成生殖隔离。在母族群活动范围边缘活动的种群部分有较大的机会形成生殖隔离,这些边缘种群较有可能拥有与母族群不同的基因在隔离后,创始种群代表母种群的基因池的机会较小。此外,被隔离的种群大多占原来种群的少数,它们的基因池因此较易受到遗传漂变的影响。它们也很可能处于与原来不同的环境,因此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边缘种群的生存环境通常较差,范围扩张多会受到规限,大部分受到这种隔离的种群都会死亡,只有少数能存活并成种。外部环境改变不是生殖隔离出现的直接原因。生殖隔离的出现更多是随机的基因趋异的结果。恩斯特·麦尔在1942年给物种作出这样的定义:“物种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产生能成活的后代,但不能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产生能成活的、可繁衍的后代。”这个定义强调了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础。异域物种形成的提出者麦尔的假想是,异域分布的种群发生适应变异,导致在杂种中发生负异位显性,它们的后代因此不能生育。如果种群之间虽然有基因或表型的差异,但仍可生产后代,这样它们通常会分类为亚种。非洲象通常被视为同一物种,但因为形态和DNA都出现差异,有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亚种。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员认为,这些趋异的原因是地理隔离,非洲西部的象和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旱原上的象,或非洲中部森林的象应视为不同物种。亚洲象的情况类似,现发现4个亚种。另外也有其他一些形态相差很大的,在不同大陆生活的种群能够杂交,这些都分类为亚种。例如当绿头鸭引进新西兰后与当地的灰鸭成功杂交,两者原来分类为不同物种,对于现在应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争议很大。
相关
- 耳部疾病ICD-10 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为世界卫生组织创建的ICD-10中涉及耳与乳突的疾病分类。外耳疾病(H60-H62)中耳和乳突疾病(H65-H75)内耳疾病(H80-H83)耳的其他疾患(H90-H95)
- 新陈代谢代谢(英语:Metabolism /məˈtæbəlɪzəm/,来自希腊语:μεταβολή / metabolē “改变”),亦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的集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
- 叶蜂叶蜂总科(学名:Tenthredinoidea)是广腰亚目下的一个大总科,于全球包括了至少7000种品种,特别是分布广泛的叶蜂科。目前已知的幼虫均为植食性,有些种类被视为害虫的一种。叶蜂为小
- 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缩写:BBC),是英国一家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亦是全球最大的新闻媒体(按照雇员人数),资金主要来自于英国国民所缴纳的电视牌照费。B
- 小波兰小波兰(波兰语:Małopolska,拉丁语:Polonia Minor)是波兰的历史地区之一,位于波兰的东南角。该地区不能与小波兰省相混淆,该省只包括小波兰历史地区的一部分。小波兰位于维斯瓦河上
-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逆转录PCR,或者称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一种广泛应用的变形。在RT-PCR中,一条RNA链被逆转录成为互补DNA,再以此为模板透过PCR
- 创伤学创伤学(traumatology)也称为外伤学,是研究因为意外事故或是暴力而产生的伤口及创伤,以及受损部位的手术治疗(英语:Trauma surgery)及复原。创伤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一般会归类在外科
- 天冬氨酸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可简写为Asp或D)是一种α-氨基酸,其化学式为HOOCCH2CH(NH2)COOH。天冬氨酸的L-异构物是20种蛋白氨基酸之一,即蛋白质的构造单位。它的密码子是GAU和GAC。
- 铊中毒铊中毒(Thallium poisoning)是机体摄入含铊化合物后产生的中毒反应。铊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高于铅、汞等金属元素,与砷相当,其对成人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2mg/kg体重,对儿童为8.8~15mg/k
- 氨基转移酶转氨酶(Transaminase)是一种催化转氨基反应的转移酶,将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人体内最重要的转氨酶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都是肝功能测试的重要指标。EC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