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氧8
✍ dations ◷ 2025-11-29 05:34:34 #氧8(固氧)
固氧、固态氧形成于正常大气压的54.36K(-218.79°C)以下。固态的氧气由于吸收红色光,像液氧一样,是浅蓝色透明物质。
氧分子因它在分子磁化(molecular magnetization)上与晶体结构、电子排布、超导电性的关系而受到关注。氧分子是能承载磁矩的唯一的简单双原子分子(通常情况下纵使所有分子也只有少数能够如此)。它被认为是“受自旋控制(spin-controlled)”的晶体,并因此展现出不寻常的磁性规律。在极高压下,固氧从热绝缘材料变成金属的形态;而在极低温下,它甚至能变成超导体。对固氧的结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目前,已确定六种明确的晶体相。固氧的密度从α相的约21 cm3/mol,到γ相的约 23.5 cm3/mol 。固氧的摩尔质量 来自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已知存在六种不同相态的固氧:已知室温下给氧气施加压强时,它会凝固成叫做β相的物态。继续加大压强后,9GPa时,β相相变为δ相,10GPa时变为ε相。同时,随着分子间斥力的增大,β相的颜色从粉红到橙色,再到红色(稳定的O8形式),红色随压强增大而逐渐变深直至黑色。96GPa下ε相出现后继续压缩,将出现金属形式的ζ相。随着室温下氧气的压强超过10GPa,它将出人意料地相变为另一个同素异形体。它的体积骤减,颜色也从蓝变成深红。这种ε相发现于1979年,但当时它的结构并不清楚。基于它的红外线吸收光谱,1999年,研究人员推断此相态是O4分子的晶体。但在2006年,X射线晶体学表明这个被称作ε氧或红氧的稳定相态实为O8。此结构在理论上不曾被预测:由四个O2分子组成的菱形的O8原子簇。所有相态中,这个相态相当有趣。它颜色为深红色,对红外线吸收能力很强,并有磁场缩灭(magnetic collapse)。它在很大的压强范围内(10GPa至96GPa)稳定,已成为许多X射线衍射、光谱学和理论学者的课题。ε相的氧被继续压缩后,出现了ζ相。这种相态在1990年,给氧气施加132GPa压强时也出现了。已知金属的、簇状的ζ相在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氧原子 O氧2 (单线态和三线态) O2氧3(臭氧) O3氧4 O4氧8(固氧) O8
相关
- 细菌性疾病病原细菌(英语: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能导致传染病的细菌病原体。本条目主要针对会造成人类传染病的病原细菌。大部分的细菌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不过有些细菌是病原体。像结
- 洪承畴洪承畴画像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败战后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
- 重水反应堆重水反应堆简称“重水堆”或“HWR”(Heavy Water Reactors),是一类利用重水作为中子慢化剂的核反应堆。最常见的重水反应堆是CANDU反应堆。重水反应堆中利用的慢化剂——重水是
- 自由自由(和制汉语:自由,英语:Freedom,Liberty)是一个哲学中的概念,意即可以自我支配,凭借意志而行动。学术上存在对自由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
- 脸脸(“脸”通“面”、脸又称脸孔、脸庞、颜脸)是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感觉器官的集合。脸通常位于头部的正面,而且通常只有一个。脸的范围约为额至颔。包括额、眉、睫毛、眼、鼻、耳
- 形态上的分类语言的形态分类(英语:morphological typology),是根据它们共同的形态结构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参见语言类型学)的一种方法。该领域根据这些语言组合语素构成单词的方式来把语言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英语:Fibrinogen,又称为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蛋白质,能够溶解于水。血小板破裂时,会释出凝血致活酶,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催化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
- 着陆器着陆器,是降落在天体表面的一种航天器。对于有大气层的天体,需要经历穿越大气层的过程。因此,对于这类着陆器可能需要配备降落伞来减速,将末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终在天体表面
- 驱动蛋白驱动蛋白(英语:Kinesin)是一类蛋白质超级家族,属于分子马达的一种,其成员代表驱动蛋白-1(Kinesin-1)在1985年被发现。驱动蛋白是由单体组成的多聚体,其“头部”具有ATP酶活性,能通过
- 古尔斯特兰德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Allvar Gullstrand,1862年6月5日-1930年7月28日),出生于兰斯克鲁纳,逝世于斯德哥尔摩。是一位瑞典眼科医师。1894年到1927年间,古尔斯特兰德在乌普萨拉大学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