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彼得·伯德

✍ dations ◷ 2025-04-25 03:42:45 #阿德里安·彼得·伯德
阿德里安·彼得·伯德爵士(英语:Sir Adrian Peter Bird,CBE FRS FRSE,1947年7月3日-),英国遗传学家,爱丁堡大学布坎南遗传学讲座教授及惠康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伯德的研究集中于理解DNA甲基化和CpG岛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他的团队率先发现了CpG岛以及MECP2(英语:MECP2)蛋白,其后延伸至DNA甲基化与蕾特氏症的关联。2005年,伯德获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后再于2014年成为下级勋位爵士。2016年,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伯德于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出生,但在基德明斯特长大。他曾在圣安波罗修天主教小学和已不存在的哈特尔伯里(英语:Hartlebury)伊丽莎白一世文法学校就读。伯德对生物学的兴趣并非源于学校课程,而是他在电视上观看的一系列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英语:John Maynard Smith)、马克斯·佩鲁茨、阿什·科纳(英语:Asher Korner)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主讲的节目。当时正值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颁予发现DNA和珠蛋白结构的科学家。他因此入读萨塞克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并于1968年毕业。在萨塞克斯大学上遗传学课时,他得悉麦斯·比恩施迪尔(英语:Max Birnstiel)在爱丁堡大学有关基因的研究,决定前往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非洲爪蟾卵子的基因的倍增,并于1971年得到博士学位。伯德获得博士学位后,转往耶鲁大学,跟随约瑟·G·哥尔(英语:Joseph G. Gall)当博士后研究员,继续研究基因倍增,接着再往苏黎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第二度跟随麦斯·比恩施迪尔。1975年,他回到爱丁堡,加入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哺乳类基因组研究小组。1987年,他成为维也纳分子病理学研究所(英语: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的高级科学家,直至1990年他返回爱丁堡大学任布坎南遗传学讲座教授为止。由1999至2011年,他担任惠康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伯德成为惠康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并于2010年完成任期,期间在2007至2010年任基金会副主席。他亦曾担任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英语:Cancer Research UK)信托人之一以及惠康桑格研究所附属研究员。现时,他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语:Francis Crick Institute)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重大挑战拨款计划”顾问委员会成员和蕾特氏症研究基金会信托人暨科学顾问。

相关

  • 内耳内耳(英语:Inner ear)是耳的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内耳处于颞骨空腔中,其最主要的结构是骨迷路,由前庭系统和耳蜗构成。前庭系统是平衡觉的末梢器官,负责对头部的线性加速度和角加速
  • 咳嗽药止咳药是指治疗咳嗽的药品,通常为片状(亦有含化的)、溶液和混悬液。部分止咳水含有可待因或麻黄碱,过量服用会使人产生欣快感,故被滥用者称为摇头水),泛指用于止咳的所有药水,包括医
  • 脊神经脊神经(spinal nerve)在脊髓和身体之间传递信号。信号混合有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的信号。在人体中有31对脊神经(spinal nerves),每一对脊神经在脊柱的双侧。分在脊柱的
  • 豆固醇豆固醇(英语:Stigmasterol,24β-乙基-5,22-胆甾二烯-3β-醇)是植物固醇中常见的一种,通常位于水果与蔬菜的细胞膜中,在大豆中的含量最多。
  • 各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列表这是一个各国年人均酒精消费量列表,单位为升,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
  • 李善兰李善兰(1810年-1882年),字壬叔,号秋纫,中国清朝数学家。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人。为清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通诗文,曾帮基督教传教士翻译圣经。李善兰于清嘉庆十
  • 龠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二百一十四个(十七划唯一的部首)。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龠部归于十七划部首。龠部只以左方和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
  • 内核地球的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层的部分,半径1220公里。一般相信它以铁-镍之合金组成,以及大概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同,约为5700开氏度。内地核的温度与压力可以通过理论与试验方式估计出
  • 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拉丁语:E pluribus unum,英语:Out of Many, One)是美国国徽上的格言之一,出现在国徽的正面。该格言由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Pierre Eugene du Simitiere)提议,于1776
  • 苦(梵语:दुःख,转写:duḥkha,巴利语:dukkha),佛教术语,字面意义为痛苦、不安、不满足等。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为四圣谛之一 。梵文duḥkha,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