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学中,波浪模型或波模型、波理论(德语:Wellentheorie)是一种语言变化的模型,一种新的语言特征(创新)或创新的组合从其起源地区扩散开来,其影响的方言群随时间扩大。方言扩散从给定的接触点传播,就像水面上的波浪一样。
该理论旨在替代树模型,后者似乎无法解释从祖语演化来时部分特征的存在,特别是在日耳曼语中。20世纪,波浪模型作为整体语言变化的模型几乎没有获得接受,而在方言连续体和区域现象的领域引起关注;由于树模型的缺点,它最近在历史语言学家中更受欢迎。
树模型要求语言完全通过社会分裂和语言分歧来发展,一组方言发生的创新应立即导致它们与其他相关方言失去联系:这是解释树结构强加的子群嵌套组织的唯一方法。
波浪模型没有这样的要求,它可以很容易地适应交叉模式的创新分布。这是方言连续体的典型特征,即方言与不同邻居同时共享创新,其定义的谱系亚群形成交叉模式。这解释了波浪模型在方言学研究中的流行。
约翰内斯·施密特认为,至少有一部分语言是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形成的。连续统一体起初就像一条平滑的斜线,距离相近的说话者倾向于统一其语言,在斜线的基础上形成一条阶梯线,这些阶梯就是方言。随时间推移,一些阶梯变薄并消失,另一些则抢占了整个连续体。例如施密特说标准德语,它就被定义为符合某些方言,然后传播到整个德国,在许多情况下取代了地方方言。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波浪模型通过比较法对改进树模型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有学者提出,波模型应该代替树模型来表示语言谱系。最近的研究也关注语链的概念,也即一个从古方言连续体演变来的语言系属分类,且不能用树来表示,必须用波模型来分析。
波浪模型给语言学一些领域提供了关键的研究方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