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鳞矛头蝮

✍ dations ◷ 2025-11-03 15:14:09 #粗鳞矛头蝮

粗鳞矛头蝮(学名:),又名三色矛头蝮, 是一种大型的矛头蝮蛇,目前并没有任何已确认亚种。其具有与躯干有着明显分别的三角状头部,表面体色偏深而腹部多为米黄色。它们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南美洲北部一带,主要栖息在各种低地生境并以小型动物为食。因活动范围接近民居,而成为当地蛇咬个案的主要元凶,并因此被认为是有关地区最危险的蛇类;亦因具有高度危险性而被描述为“终极蝮蛇”。其毒液由多种毒素组成,主要破坏肌肉及组织且能造成严重的组织坏死。 不过,致命的蛇咬个案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减少。

粗鳞矛头蝮的属名“”源自拉丁文中的“”及“”两字,前者意指“凹痕”而后者则为“脸颊”。此名称示意了这些蛇长有具热能感应功能的颊窝。而“”一种名则带有“粗糙”的意思,暗示了此物种背部鳞片的特点。 这种蛇有多个常用名称,包括了“”及“”。 “”一名称在北美洲一般泛指普通矛头蝮()及此物种,虽则前者多被称之为“”。可是,在粗鳞矛头蝮分布地的人们却绝少采用“”这个名称。 此蛇亦曾一度被归为普通矛头蝮的一个亚种,至今仍有不少人将这两者混淆。

粗鳞矛头蝮头部宽大扁平、呈三角形,一般为深或浅棕色,有时甚至是黑色,并与躯干有明显的分别。它们长有眼眶纹及不同的背部与腹侧斑纹。腹侧多为黄、乳白或灰白色并带有深色斑点,这些斑点在身体的后半部较为稠密;另也有深色三角状的大斑,这些三角斑的边缘偏灰,平均每个个体都有18-25条这样的斑纹;躯干的两边有时亦带锯齿状线条。其背部颜色种类繁多,包括:墨绿、灰、浅或深棕色,腹部多为米黄色。 其为大型的矛头蝮蛇,体重最大可达6千克(13英磅),平均体长介乎1.2至1.8米(3.9至5.9英尺),而有记录的最大个体为一只长2.5米(8.2英尺)的雌性。此物种亦是最具两性异形特点的蛇类之一。雌雄在出世时体型相若,但到了7-12个月大时,雌性的平均成长速度会远超雄性,它们的躯干也会较雄性的结实,毒牙也较长。粗鳞矛头蝮随着分布地的不同有很大的表型差别,这也使人们很难清楚地将其辨认,并特别容易和普通矛头蝮混淆。后者的体色偏黄或褐,并带有方形或梯状斑纹。

粗鳞矛头蝮分布于墨西哥与中美洲各个大西洋沿海地区,这些地点包括: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另也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这三个南美北部的区域,且主要出现在低地。一名爬虫学家指出,于墨西哥及中美洲的海拔1,200至1,300米(3,900至4,300英尺)、委内瑞拉的2,500米(8,200英尺)及哥伦比亚的2,640米(8,660英尺)地区均有发现过它们的踪迹。另有两名学家指出,此矛头蝮在厄瓜多尔的出没地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埃尔奥罗省及比尔卡班巴(英语:Vilcabamba, Ecuador)等太平洋沿岸城市。在秘鲁的北岸地通贝斯大区亦曾传出零星的捕获个案。

粗鳞矛头蝮喜欢在潮湿的地区出没,包括常绿森林及热带雨林。不过,有时亦可在河或溪流边的落叶森林或松树草原等较干的地区,发现它们的踪迹。这种矛头蝮地盘的覆盖范围为3.71—5.95公顷,相对其他蝮蛇而言较小。

此蛇为夜行性并喜欢独居,食物一般为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青蛙、鸟及蜥蜴。 它们经常躲藏在河流或溪流旁的枯叶下或树根边,静候猎物走进攻击范围之内,有时亦会外出晒太阳取暖。粗鳞矛头蝮的活跃程度会随着温度及湿度的降低而减退。除了地面,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包括树上,不过这种行为模式在幼体间较为常见,而幼体亦懂得摇摆形状如虫子般的尾巴吸引猎物(像青蛙)。虽然两性均具有此习性,但雄性的尾巴颜色通常较为鲜艳。

当受到骚扰时,此蛇会迅速卷曲成S型,并利用尾巴拍打周边的树叶发出声响。它们通常选择逃离现场以避免发生任何冲突,但亦会忽然改变方向发动攻击以自保。 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不到或忽略了毒蛇的警告信息而被咬伤。有爬虫学家指相比之下,粗鳞矛头蝮在发动攻击时较普通矛头蝮更活跃及更难以预测。 由于体型大,它们的攻击范围亦非常远,距离可达蛇身的一半长度。爬虫学家哈迪(1994年)更将其描述为“终极蝮蛇”。

粗鳞矛头蝮为胎生动物,繁殖周期与每次诞下的幼儿数目均因分布地的不同而有所参差,另亦具季节性。以分布在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地区的种群为例:前者的繁殖时间为九月至十一月,雌性会在四至六月期间产下五至四十只(平均值为18.6)、体型介乎28至34.6厘米(11.0至13.6英寸)长及6.7至13.1克(0.24至0.46盎司)重的幼体;而反观后者,它们的繁殖期通常在三月,并在九至十一月期间诞下十四至八十六只(平均值为41.1)、体型为27至36.5厘米(10.6至14.4英寸)长及6.1至20.2克(0.22至0.71盎司)重的小蛇。不过,这两个地区个体的怀孕期均在六至八个月不等,而刚出生幼体的大小则视乎母亲的体型。 此物种平均产下的幼崽数目为所有美洲蛇类之冠。

目前尚无记录到此蛇雄性间的求偶斗争,雌性有可能每次和多个雄性交配。在交配期间,公蛇会做出一系列的求偶动作,并紧追着缓慢移动的母蛇,最终母蛇会静止下来并摆出交配的姿势。至今仍不太清楚此矛头蝮的交配期每年是一次还是两次。

此蛇寿命一般为15-21年。

粗鳞矛头蝮的毒液成分主要包括A2磷脂酶(英语:Phospholipase A2)、凝固因子、细胞毒素及肌肉毒素。 此蛇在实验白鼠身上的静脉 LD50 毒性数值为2.844 mg/kg(腹膜注射)及1.244 mg/kg(静脉注射)。 这种毒蛇的平均毒牙长度为2.5厘米,而平均毒液量为458毫克(最高纪录达1530毫克)。

毒液主要破坏血液组织。被这种矛头蝮咬伤的中毒症状有很多,有些为早期症状,而有些则在后期才出现,这同时也很视乎被咬者的个人体质。这些症状包括:局部位置剧痛、伤口分泌物渗出、被咬位置持续(可长达36小时)肿胀、伤口瘀斑的扩散、麻木、轻微发烧、头痛、肠胃出血、咳血、鼻孔与牙床出血、血尿、低血压、呕心、作呕、脾脏压痛、严重肾衰竭等。 若不接受正确的医学治疗,组织就会严重坏死并需要截肢。回顾过去的12宗临床死亡个案,有五宗的死因是败血症;三宗为颅内出血;两宗为急性肾衰竭及高钾血症;而最后一宗则是失血性休克。 爬虫学家道格拉斯(Douglas March)亦死于粗鳞矛头蝮的蛇咬。

此蛇因活动范围接近民居及具有高度危险性,而成为其分布地最主要的蛇咬元凶。它与南美响尾蛇共同为墨西哥犹加敦州咬人最多的毒蛇。粗鳞矛头蝮更被认为是哥斯达黎加最危险的蛇类,当地有46%-65%的蛇咬个案均由其造成,当中的30%需要即时的入院治疗。 1947年前的粗鳞矛头蝮蛇咬致死率为7%,但现在已经降到近乎0%。 这跟当地毒蛇研究的快速进步,以及抗毒血清的面世有关。由有关组织所研发的血清更获其他南美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的购入。 反观情况较为严重的哥伦比亚安蒂奥基亚省及乔科省,约有50-70%的蛇咬个案是由这种矛头蝮造成,而1990年的致死率则为5%。 不少康复的病人均有永久的后遗症。

有指玛雅文明与粗鳞矛头蝮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一些当时人们的定居点均被有这种毒蛇出没的森林所包围,这些森林因此成为了天然的防卫边界。

相关

  • 普沙托韦普沙托韦(GS-5806,化学式C24H30ClN7O3S)是一种抗病毒药,被开发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它作为一种融合抑制剂,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 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派(日语:日本革命的共産主義者同盟革命的マルクス主義派/にほんかくめいてききょうさんしゅぎしゃどうめいかくめいてきマルクスしゅ
  • 上座 (佛教)上座(梵语:Sthavira,巴利语:Thera),又译为悉他薜攞、住位苾蒭,佛教术语,又称长老,为出家僧团中,对较为资深的成员的敬称。佛教僧团中,不问年龄、种姓、与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为上座(S
  • 约兰·佩尔松汉斯·约兰·佩尔松(瑞典语:Hans Persson,1949年1月20日-) 瑞典政治家,前任瑞典首相,也曾任瑞典社会民主党主席。佩尔松生于和斯德哥尔摩相邻的南曼兰省温奥克一个工人家庭,1969年
  • 列日大学列日大学(法语:Université de Liège,简称ULg,荷兰语:Universiteit Luik,英语:University of Liège,拉丁语:Universitas Leodiensis)位于比利时列日省的列日附近。又称国立列日大学
  • 黄玉珊黄玉珊(1917年10月15日-1987年6月9日),生于江苏南京。中国航空教育家、结构分析专家。1931年,14岁时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入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即航空系),1936年底
  • 水上清资水上清资,日本脚本家,出生于熊本县。主要为电视动画写脚本。
  • 美国法典第10卷美国法典第10卷(英语:Title 10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是美国法典的法律条文,它概要说明美军的角色定位。在法律上,它赋予美国国防部底下每个部门的角色定位、职责任务与组织
  • 郑日清郑日清(1924年2月9日-2014年1月10日),是一位台语歌手,在歌坛曾有“铁马歌王”、“公务员歌手”等称号,晚年被尊称为郑老师、先辈,直到近90岁时仍参与综艺节目演唱,他首创在演唱台语歌曲时同时跳舞的“跳动唱”。郑日清是台语流行音乐的代表性男歌手之一,也曾创作四十余首歌词,担任过歌唱比赛评审,1995年在台北灵粮堂受洗成为基督徒。2012年前后因跌倒而卧病在床,2014年1月10日清晨六时半于睡梦中病逝,1月16日在永和灵粮福音中心地下室举行告别追思礼拜,艺人有康康与洪敬尧、洪荣良兄弟(洪一峰子,洪
  • 彰1线彰1线 线西-塭子,是位于彰化县的一条乡道,西起线西乡塭仔村塭仔渔港东侧的省道台61线路口,东至同村省道台17线塭子桥北侧路口,全长2.273公里。有支线彰1-1线、彰1-2线。在1976年的台湾省公路资料统计表上,彰1线名称为“顶见口-塭子”(误写为温子),起点为顶见口(台17线25.449K),终点塭子(台17线29.136K),全长14.228公里。1983年第二次公路总清查时,彰1线名称为“全兴-塭子”(误写为温子),北起伸港乡全兴村堤防脚,南至线西乡塭仔村省道台17线塭子桥北侧路口,全长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