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和县
✍ dations ◷ 2024-12-22 22:51:29 #泰和县
坐标:26°47′N 114°54′E / 26.79°N 114.90°E / 26.79; 114.90泰和县在中国江西省中部偏南,是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井冈山机场位于境内。“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2008年底,全县人口53.4万,99%为汉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泰和县境内可证实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则属九江郡,秦代期间境内设立庐陵县,管辖范围包括目前吉安及赣州大部区域,县治位于今泰和县境内禾水之畔。西汉王莽时期,改名为恒亭县,东汉初,复名庐陵县。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西昌县,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并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西昌县治在今县城城西,东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置庐陵南郡都尉(管辖范围为今赣州区域,郡治于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析庐陵郡地,立安成郡(今安福县)。(晋太康年间,迁郡治于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人口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当时北方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吉泰盆地赣江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进入持续发展时期,泰和亦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隋开皇十年(590年),东昌、遂兴、永新等县并入西昌,改设安丰县,次年(591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升泰和为南平州,三年后废州改为太和县(改泰为太)。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吉泰盆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两侧的丘陵和山地地区也渐次得到开发,人口增多,太和县辖境被逐渐析分,先后析太和置永新县、遂川县,再析遂川、太和置万安县,至北宋中期,县境已缩至与今日相近,此后较少有大的变动。元初升太和为州。明初废太和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县名传承至今。明代的泰和处于其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了政治家杨士奇、陈循、哲学家罗钦顺、诗人刘崧、画家郭诩、史家郭子章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明朝政治、学术和文化等领域中均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种人文盛况未能延续至清代,随着庐陵文化在清代的衰落,泰和县在清代政治和学术舞台上亦泛陈可述。清朝后期,泰和县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反复易手、遭受重创,人口损失巨大,经济上也一落千丈,开始沦为落后地区之一。民国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转移到湖广一带,泰和成为偏远地区之一,经济上进一步下滑。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泰和的白云山、老营盘、碧江洲等山区先后成为两军数次围剿和反围剿的重要战场之一,县城亦曾易手,再加上两党内部的多次清洗,泰和的经济和人口继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再次遭受重创。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于1939年南迁至泰和县,泰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1945年1月,日军地面部队攻入吉安地区,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7月,日军自赣南向南昌撤退,一路烧抢,泰和马家洲和永昌市两个繁华的集镇均被毁。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泰和,成立了泰和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泰和县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在工商业方面,先后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但规模都比较小。自50年代后期起,亦先后经历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几乎停滞。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以及近代以来相对封闭的交通条件,使泰和未能跟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亦未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迄今仍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泰和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迅速构建起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赣中的交通枢纽。以此有力的条件为支撑,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近几年工商业开始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山峰林立,有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峰均低于800米。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开阔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县城坐落于中心的赣江北岸。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整体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下降,同时,赣江各支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构成一个近似羽状的水系,把中部河谷与四周山丘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紧密的盆地系统。县境内海拔500米以上山岭有30座,其中东部有23座,西部有7座。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均位于东南端水槎乡南部边沿,分别为:十八排,1176米,泰和、兴国界山,为全县最高峰;天湖山,1153米,泰和与万安界山;竹子岽,1125米,泰和与万安界山;轿顶石,1094米,泰和、兴国与万安三县界山。境内其它比较著名的山岭有武山(365.7米,泰和乌鸡原产地)、玉华山、紫瑶山(905.9米)、五峰山(820米)和白云山(862米,泰和与吉安青原区界山)、三县岽(934.4米,泰和、兴国与吉安青原区界山)、华盖山、天柱岗等。泰和县全境河道均属于赣江水系,以赣江为中心,各支流自东、西部的山地呈羽状向其汇集。赣江自西南的万安县入境,折而向东过县城南面,再向东北流入吉安县,将县境分为河西、河东两部分,境内流程59.1公里,古代因“水流澄澈”而被称为“澄江”。各支流自东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右岸的仁善河、仙槎河、珠林江(云亭河)、东沔河、(珠林江支流,又名水槎河)、左岸的蜀水、灉水(牛吼河)、六七河(㴩水支流)、禾水。境内无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为人工水库,包括南车水库(又名白鹭湖)、老营盘水库、洞口水库、缝岭水库、芦源水库等。泰和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8.7度,极端最高气温41.5度(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6.0度(1991年12月29日)。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结冰期短,无霜期及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8天。雨量丰富,但雨热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份却高温少雨,易出现伏旱而造成粮食减产。明清时期,全县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1910年,地方自治,取消乡,全县划分为23个自治会。1926年,以原6乡范围划为6区,区再分为26乡1镇:千秋乡为第1区,仁善乡为第2区,仙槎乡为第3区,云亭乡为第4区,信实乡为第5区,高行乡为第6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县分为50多个乡镇。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县分为23个公社:澄江、三峰(后更名碧溪)、桥头、禾市、苏溪、荆洲(后更名马市)、栖龙、三都、石山、玉华(1961年更名南溪)、上田、沿溪、塘洲、樟塘、万合、冠朝、上模、高陇、古坪(后更名灌溪)、苑前、水槎、中龙、回龙(后更名老营盘)。1961年撤澄江公社复置澄江镇,1982年析中龙公社复置小龙镇,其余公社于1984年撤消,复设乡镇,其中老营盘公社分设老营盘和上圯两个乡。1990年析沿溪、上田两个乡新设文田乡。2001年末,文田、上田并入澄江镇,栖龙并入马市镇,樟塘并入万合镇。此后乡级行政区划未再变动。。目前,全县共辖有22个乡镇(16个镇、6个乡),分别为:澄江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苏溪镇、马市镇、塘洲镇、冠朝镇、沙村镇、老营盘镇、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上模乡、水槎乡、上圯乡、中龙乡、小龙矿区管委会、八一八矿区、井冈山机场、泰和县工业园区、武山垦殖场和综合垦殖场。
另有泰和垦殖场、武山垦殖场2个直属县管辖的国有农场。全县共有22个居委会、290个村委会。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经过隋至宋的大开发后,人口开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达到58万。但此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内战等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损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仅余18.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迅速恢复。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全县总人口为496567人,其中碧溪镇15721人、桥头镇15547人、禾市镇21923人、螺溪镇31854人、上田镇23363人、苏溪镇 21269人、马市镇28534人、塘洲镇32542人、冠朝镇20058人、沙村镇14604人、小龙镇9130人、苑前镇26011人、万合镇 35467人、文田镇19360人、澄江镇48882人、石山乡11986人、南溪乡12606人、栖龙乡7455人、上模乡10004人、水槎乡 12010人、上圮乡8004人、老营盘乡5724人、中龙乡7181人、灌溪乡23905人、樟塘乡10178人、沿溪乡23249人。2010年,全县人口增长到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万,占总人口的82%,城市化率较低,仍是传统农业型人口结构。在民族结构上,99%以上人口为汉族。少数民族仅5千多人,主要有畲、苗、蒙等族,散杂居住在偏远山区。泰和话是绝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属赣语吉茶片,由于赣江的阻隔,河西与河东居民之间的口音有一定差异。另有少部分人说客家话,总数约有两三万,主要分布在邻近遂川县的碧溪、桥头和邻近兴国县的小龙、中龙、老营盘、上圯、水槎等乡镇的边沿山区。在县城,普通话也开始通用,而2000年代起出生的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已经以普通话为主。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荆广、唇齿淮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转到湖广一带,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遂成为边远封闭地区,交通发展极其缓慢。1932年才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建设,开始实现乡乡通公路。自1995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经过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改扩建,迅速构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在县内道路方面,受制于较弱的地方财政收入,发展速度则远为逊色,公路改造缓慢,农村(尤其是山地地区)公路仍然存在等级低、路况差的状况,至2006年底,全县仍有19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136个不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井冈山机场(又名吉安机场、泰和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井冈山机场原为军用机场,开建于1970年,1973年竣工。2002年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主要为吉安市、井冈山老区提供支线旅游服务。目前有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成都和厦门的航班。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2010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211.5公里。京九铁路自北向南穿过泰和县境,境内设有泰和站、冠朝站、沙村站等车站,其中泰和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作为井冈山的门户,曾长期使用“井冈山站”站名。2006年改为现名。邻近泰和的万安县、井冈山市(现井冈山站通车前)也是泰和火车站的主要服务对象。2019年12月26日,昌赣客运专线通车,并与既有京九线共用泰和站。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目前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目前仅局限于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目前在建的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预计将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赣江航道的通航能力。从泰和县城到各主要村镇、圩市有短途客运班车往来。2008年以前,短途客运站位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旁,2008年迁往城西,仍位于工农兵大道上。另外,泰和火车站至万安县城之间也有短途班车。泰和县城直至2002年才开通了公交系统,目前有1路、3路、6路、8路和9路等线路,运营车辆主要是小巴士,主要运营路段为火车站—文田圆盘—长途汽车站(城中心)、县政府—城中心—短途客运站—上田圆盘。泰和县河流众多,绝大部分村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赣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两处汽车轮渡,90年代初泰和大桥建成后,前者停止了运营。近年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目前,泰和县仍没有规范的出租车管理,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当地又称“黄包车”)和摩的(即出租用摩托车)主要是私人经营,车费需乘客与司机自议。总体而言,泰和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36亿元,排吉安市第1位(除市辖区);人均生产总值13960元,排第7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50:25;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2129万美元。江西泰和乌鸡协会持有的“泰和乌鸡”商标在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活体驰名商标。作为传统农业区,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起步较晚。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泰和县境内相继创建了糖厂、水泥厂、收割机厂、农药厂、拖拉机制造厂、酒厂、粮油公司、庆江化工厂(818厂)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在各乡镇发动手工业者建立了各种行业合作社。但总体上而言,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县城市化进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上述公有制企业多数相继关闭或民营化,仅少数仍为国有。目前的经济政策已转变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近二十年来,民营工商业取得较大的发展。目前,泰和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泰和工业园区(又称文田开发区,位于泰和火车站附近),有建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再生纸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同时,泰和县也开始利用其四通八达的优越交通条件,在泰井交通枢纽附近设立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产业。目前,泰和县城已被吉安市规划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为井冈山市)。泰和县所处的吉泰盆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单一,当地的农业生产并未得到有效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泰和县22个乡镇中,仍有省定贫困乡镇数8个。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网络不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大豆、红薯等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烟草等。201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366公顷,总产量50.0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1131公顷,总产量48.6万吨。泰和县还辖有有泰和垦殖场(甘化厂)和武山垦殖场两家国有农场。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来文风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等全省闻名的书院。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141所,在校学生3.7万人。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有:泰和是重要的水稻产区,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饭为主。菜系属赣菜,多数人比较习惯中辣及微辣口味的菜。著名的当地小吃有酸萝卜、霉豆腐(豆腐乳)、什锦菜、凉粉等。泰和县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工农兵大道中山路十字路口附近的中心区域,主要包括工农兵大道、山谷路、解放路和曾家巷围成的范围。其中以农贸市场和今日超市、国光超市人流量最大。泰和乡村具有典型的现代宗族社会形态,其突出特征是“一村一姓,无村无祠”。宗族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传统节庆与婚丧礼仪都融入了浓郁的宗族色彩,主要仪式均在祠堂中举行,并由宗族出面组织。虽然经历过土地改革、破四旧的重大冲击,但在改革开放后,宗族活动又重新活跃,各村都积极重修族谱和修复宗祠。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动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在重建费用上得到年轻人较大的支持。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舞龙灯、中秋节烧塔、中元节(鬼节)祭祀等,不少民间节庆活动每次都是连续举行三日以上,而春节尤其隆重,大多数婚嫁仪式都于春节期间举行。因传统节庆繁荣,民间技艺众多,有扎灯彩、灯雕、唢呐等。然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节味渐淡,而民间技艺不少已濒临失传,对此当地政府已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泰和县地形多样,山清水秀,自然旅游资源众多,但由于距旅游需求较大的发达城市较远,县内多数旅游景观尚未得到开发。泰和的村落一般按风水之理,依水而建,加上遍布各村落的古樟树,本身即构成一幅幅古朴的乡村美景。泰和县历史悠久,庐陵文化璀璨夺目,曾创造过丰富的人文遗产。但自清朝后期以来,屡受重大战争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又先后受到文化大革命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冲击,城区内已没有比较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留存。在广大乡村,则还保存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最多的是遍布各村落的的古宗祠。目前,泰和县有1项文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泰和县出身的著名人物:
相关
- 麦芽糖-6-[(2R,3S,4R,5R,6R) -4,5,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oxan-3-yl]oxyoxane -3,4,5-triol麦芽糖(英语:Maltose)又名胶饴,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色白而枯者,为饧糖不入药用。 是
- 心理成熟心理成熟是指心理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着圆满生长,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对社会环境做出适当反应。反应通常而言是靠学习而得到的,而非先天本能。成熟也意味着根据情况和社会文化,知
- 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是一种遗传病,包含了四个类型,分别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及IMAGE症候群。其发生率为1/12500,其发生率就临床经验
- 电磁波电磁波是指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和动量,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的振荡方向。电磁波不需要依靠介质进行传播,在真空中其传播速度为光
- 行政法行政法是法律中,有关国家行政权运作的国内公法总称。行政法的定义系由日本学者提出,在中文法律领域中广受引用。行政法涉及到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所适用之各项法律,在各法律部门
-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德语: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长子。弗兰茨·约
- 氖1s2 2s2 2p62, 8蒸气压第一:2080.7 kJ·mol−1 第二:3952.3 kJ·mol−1 第三:6122 kJ·mol−1 (主条目:氖的同位素氖(旧译作氝,讹作氞)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e,它的原子
- 木贼亚纲见内文木贼亚纲(学名:Equisetopsidae),又名楔叶纲或楔叶蕨纲(Sphenopsida),是链束植物之下的一个亚纲。
- 哈拉哈河诺门罕战役(苏联与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哈拉欣河战役”,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称“诺门罕事件”,日语: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国及苏维埃联邦在远
- 威尔士亲王女王陛下爱丁堡公爵殿下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殿下(英语: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1948年11月14日-),全名为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Charles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