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闽东语:Iā-siàng;闽南语:Iá-siâⁿ)是前202年至前110年间闽越国的都城,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冶城即东冶,其城址一般认为位于今天中国福州的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但也有许多关于城址所在的不同看法,有一方观点认为此处所指的冶城不过是闽越国为西汉所夷灭之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在另一地点重新建立的同名城池,冶城建于闽越王无诸统治时期,废于汉武帝灭亡闽越国的战争,作为闽越国国都共92年时间。
一般认为,“冶城”之名来源于其城址所在地的冶山。春秋时期冶金家欧冶子在冶山麓设灶冶铸,冶山故此得名,其年代先于冶城的建立。
前202年,汉高帝刘邦封闽越族的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无诸建闽越王都于冶城,冶城从此成为闽越国都城。前110年,东越王余善与汉朝发生军事冲突,汉武帝随即派军队灭亡了闽越国,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亡。此后直至前85年,有闽越地区逃亡山林的遗民复出,汉朝才在冶城故地设立冶县。
很多学者认为冶城即东冶,其城址就在今天中国福州的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还有学者认为冶城位于福州郊区的新店镇
20世纪晚期,考古学者在福州冶山脚下发掘出闽越国宫殿的遗址,并出土了有“万岁未央”字样的瓦当,被当作是福州为冶城所在地的考古学证据。2012年12月,福州地铁施工的时候,又在屏山一带发现了西汉时期遗址,出土瓦当、花纹砖、壶、罐、炉、碗、铜镜等上千件文物。出土文物中包括了有“常乐万岁”字样的瓦当,认定是闽越王城宫殿遗址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徐光冀认为此次的考古发掘肯定了冶城与闽越王城就在福州。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认为此次发现的大型夯土台基和宫殿遗迹为闽越王城位于福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古学教授欧潭生根据碳十四的检测报告木炭的年代为春秋时期以及城墙、陶片的材料来看证明了闽越王城位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