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场作,又称对场营造,指的是中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不同部分(多为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合力完成。其特色是建筑不同部分相对应之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状、样式、手法却各异。
由于两位师傅的建筑风格常有差异,于是,增加了传统建筑的可看性,特别是竞争性的对场作建筑,左右两边的对立呈现,更是精彩,例如台湾新北市的三重区二重埔先啬宫。
对场营造的建造方法不见于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中,属于民间的自发创造。对场营造特别流行于清代,而现存最早的实例则可以追溯到北宋(宁波保国寺)。
从地域分布上看,对场营造在中国北方很罕见,主要盛行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闽南文化(闽南、潮汕、台湾等地)称之为对场作或拼场作;浙江一带则称之为劈作做。而随着清末大批闽粤人民下南洋,对场营造也被带到了东南亚地区。
形成对场作的原因,一种情形是筑建团队人力或时间不足,单一团队无法独力完成工程,只好由两组不同的筑建团队共同建造。有时为了赶工,一位老匠师可能率领两位徒弟同时施工,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的成分多于竞技的成分。另一种情况是两位师傅欲竞争该建筑之建造主导权,在两派团队不相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由双方分别建造左右两边,很容易就形成对场竞争。还有一种情况是建筑主人希望借由相互竞争来激发出更好的成果,就由主事者聘请两组不同派别的匠师团队共同建造,这也是会产生对场竞争。有时,主人会为获胜方准备一笔奖金,这样的激励亦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对场作分法有两种,其一,为前后分法的前后对场,分为前殿组与后殿组同时进行;其二,为以中轴线将建筑分成左右两边的左右对场,一组一边同时进行,比赛技术也比赛巧思。
对场建造的最初原因,不一定是要两组工匠相互竞赛,但在左右对场的情况下,左右双方的设计美感施工技巧用料水准,相形明显,使得两组工匠有不能输给对方的心态,更加认真制作。这样的结果,造成左右两边不相对称的有趣现象。所以竞争性的对场作做法,常是左右对场的形式。
在竞争性对场作的情况下,两组团队的建造成果可轻易左右目视比较差异,匠师之功力好坏明显立判高下,两派人马必定倾全力以赴,做出最完美的作品。在这种情形下,有时双方会因为竞争太过激烈,亏本贴钱做竞赛性地投入,以求胜过对方。往往因为竞争过于激烈,就可能会出现左右设计组件不协调的相互较劲之味,例如二重先啬宫在前殿就出现求个别手艺美感表现,高过于整体视觉平衡的外形不协调冲突,庙方为取得视觉平衡,还特意拿木匾填补失衡缺口。因竞争性竞赛,除了造成视觉冲突外,有时会出现言辞讽刺,甚至亦曾有施法术诅咒对方之例,该诅咒对方不利之物,在多年后建筑重修时被发现,竞争火爆,可见一斑。
能建造出对场作建筑,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经济状况许可,拥有足够的财力去聘请两位顶尖师傅;二是要有足够的优秀匠师及其建造团队。
以台湾建筑来看,台湾的对场作建筑多是在清代中晚期之后,特别是清光绪及日治时期较多。会有这种现象,分别分析如下:
近来,台湾的传统建筑人力凋零,尽管台湾现在的经济能力远优于百年前,但已无法再建造出精美之对场作建筑,目前仅能进行古迹维修工作而已。对场作,在清末日治时期,达到空前绝后的顶峰盛况,时至今日,保护对场作古迹,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一旦遭到破坏损毁,可能就会永久性地消失,例如台湾新庄地藏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