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根济

✍ dations ◷ 2025-11-10 07:27:58 #马根济

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1850年8月25日-1888年4月1日)是一位英国伦敦会驻华医学传教士。1875年,他在汉口开始行医传教。他治疗的大多数病例是眼疾、鸦片成瘾和外科手术。1878年,由于妻子身体状况不佳,马根济搬到天津。在天津,在总督李鸿章的赞助下,马根济建造开办了伦敦会施医院,还成立了西医学堂。马根济还发起成立中华博医会,编辑《博医会报》。他在医疗中结合宣教。1888年因天花而早逝。

1850年8月25日,马根济出生于英格兰大雅茅斯。他的父亲亚历山大•麦肯齐是来自罗斯郡(Ross-shire)的苏格兰人,母亲玛格丽特•麦肯齐则来自威尔士的布雷克诺克郡。两边的祖父母都非常虔诚。他还是一个婴儿时,他们搬到布里斯托尔,马根济的父亲开始深受长老会马修迪基(Matthew Dickie)牧师的影响。因此,马根济家拥有非常敬虔的环境。马根济年幼时很保守,富于同情心,但容易被激怒。他曾就读于布里斯托尔的一所私立学校,但是不喜欢学习,所以十五岁就离开了学校,成为一家商行的职员。马根济开始定期参加布里斯托尔基督教青年会的聚会。后来虽然他不再参加聚会,但基督教在他的生活中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马根济向好友邓肯(Colonel Duncan)透露他要到海外为基督宣教的心志,邓肯就推荐马根济阅读《双重医治——何谓医疗宣教?》(The Double Cure; or, What is a Medical Mi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书。看完书后,马根济问他的父母是否可以辞掉工作,开始学习医学,目标是去中国当一名医学传教士。马根济的父母同意了,他很快就进入了医学院。

1870年10月,马根济进入布里斯托尔医学院,四年后获得伦敦和爱丁堡的MRCS和LRCP学位证书。在爱丁堡时,马根济遇到爱丁堡医疗传道会成员楼医师(Dr. Lowe),得知中国汉口的伦敦会医院迫切需要医疗宣教士去掌管,强化了去中国做医疗宣教士的愿望。于是,马根济决定加入伦敦会,前往汉口从事医疗传教工作。1875年4月8日,马根济受伦敦会差遣,登上格林里昂号(Glenlyon)轮船,启程前往中国。

1875年6月8日,在汉口,马根济受到同工杨格非(Griffith John)夫妇和富世德先生(Arnold Foster)的欢迎。汉口位于中国中心的湖北省,是一个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大城。马根济在当地伦敦会的仁济医院协助里德医生(Dr. Reid),此外在医院下班后还要每天上中文课。他面临着巨大的偏见,因为汉口许多中国人不相信外国人的医术。但在在马根济成功升为汉口教会的执事长之后,这种不信任感得到了缓解。8月,马根济染上严重的疟疾,但一个月后就康复了,不久升为医院的主任医生。虽然他在医院非常繁忙,但仍关注汉口周围乡下的需要。他和同事走访那些眼疾最为普遍的村庄,遭遇了对外国基督徒的敌意和攻击。幸亏督抚发布了告示,第二次走访时便受到欢迎。马根济治愈了数百名鸦片瘾君子,和数千名其他病人。对洋大夫的好评很快传遍了湖北全省。他发现许多中国医生带着问题来到他身边,并意识到他们对生理学的解剖学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他开始计划建造一所医学院,希望教中国人如何做手术。1876年12月,马根济前往上海,迎娶他在布里斯托尔时就相识的特拉弗斯小姐(Miss Travers)。他们回到汉口,继续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马根济医生在医院工作,平均每天治疗100名病人,特拉弗斯小姐开始学习中文。这时霍乱疫情爆发,马根济更为忙碌,要医治更多的病人,外科手术也有所增加,表明中国人对西医的信任度正在上升。

1879年3月,马根济一家从汉口搬到天津。这样做是由于家庭问题,他的妻子的健康恶化,他相信改变环境可以改善病情。天津位于北方,离首都北京很近,当时是北京的外港。他们到天津时,发现那里只有一个简陋的小诊所,而且缺乏药品。马根济用自己的钱买来西药。1879年8月,他治愈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侧室夫人莫氏,于是在紫竹林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伦敦会诊所旁捐建一所正规西医院,名为伦敦会施医院(位于今大沽北路口腔医院处)。医院建成后,天津和周边地区居民大量前来就诊。马根济治疗了许多眼疾,做了许多手术,接种了数千支疫苗。1887年,路博施(Fred Charles Roberts)医生前来协助他,1888年马根济去世后,又接替他的工作。

马根济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所医学院,将西方医学教授给中国人。他的建议被政府接受,招收了8名学生。1881年12月15日,这个小小的西医学堂正式开学。这所学校的结构,包括课本、考试和论文,都仿效西方学校。1883年,马根济回国休假了五个月,探望因健康不佳回国居住的妻子和女儿。当他于1884年回到天津时,赶上6名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从医学馆毕业。马根济退出了医学堂,因为他不想花时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政府工作人员。

1886年秋天,所有在华医学传教士决定成立中华博医会(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马根济是该组织的发起者之一,协助编辑会刊《博医会报》(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并参与撰稿。1888年,他被一名病人感染了天花,在复活节去世。年仅37岁。李鸿章的夫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殷森德在合众会堂(Union Church)主持了马根济的追思礼拜。马根济的十二个朋友和十二个学生为他抬棺到英国墓地。

相关

  • 海狮科海狮科(拉丁语学名:Otariidae)是食肉目动物中的一个科,是长有外耳的鳍足动物,总共有14种。而那些长有内耳的鳍足动物则被称为真海豹,即海豹科(Phocidae)。海狮科包括体形比较大的鳍
  • 藩侯藩侯(德语:Markgraf),另译边境伯,是神圣罗马帝国爵位的一种。藩侯的历史可追溯到查理曼时期。查理曼曾将一些边境的重要地区设立设立“马克(英语:March (territory))”(边区,德语:Mark),
  • 鸟类观察观鸟,又称作赏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鸟类图鉴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观赏鸟类的一种娱乐活动。鸟是目前存在于自然界中较容易为人类所接近的一
  • 观湖街道观湖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下辖的一个街道,位于龙华区东北部。2015年4月28日,由观澜街道分拆出来。是龙华区政府所在地。观湖街道下辖以下地区:大和社区、马
  • 台湾戏剧台湾戏剧起始于清朝,大体而言,18世纪之前以南管戏为代表,18世纪后,北管戏将之取代。台湾日治时期,除了南北管戏曲仍继续盛行,戏剧种类有“大人戏”、“查某戏”、“囝仔戏”、“子
  • 陆谷孙陆谷孙(1940年3月3日-2016年7月28日),浙江余姚人,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英语教学权威,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过复
  • 奥古斯特·普丰德奥古斯特·赫尔曼·普丰德(August Herman Pfund,1879年12月28日-1949年1月4日),美国物理学家、光谱学家。1879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Madison),1924年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普
  • 朱常澍纪城温裕王朱常澍(16世纪-1600年代),明朝德藩第一代纪城王,德定王朱翊錧的嫡第三子。万历六年(1578年)四月,封纪城王。万历十六年(1588年),德王朱翊錧去世。德王府承奉杨进等人素来不满
  • 范富庶范富庶(越南语:Phạm Phú Thứ/.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
  • 普通珠鸡 Linnaeus, 1758普通珠鸡()是珠鸡科珠鸡属中唯一的一个物种。它原产于非洲,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它还被引入西印度群岛、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就提到了这个物种,并将其命名为Phasianus meleagris。1764年,林奈将普通珠鸡列为珠鸡属()。属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 "北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