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佛教)

✍ dations ◷ 2025-05-20 01:53:03 #佛教术语

业(梵语:कर्म,转写:karma,或karman;巴利语:kamma),佛教术语,指由思想驱动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未来会形成结果,也就是业报或果报,业与报之间有天然的因果法则。业与果报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业通常被认为是决定了轮回的主要因素。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在佛教中,业(梵文:karma, karman,巴利文:kamma)的五种语义,可归结为与行有关的三类:行动,造作,所作。这个字来自于梵文动词字根kṛ(巴利文动词字根kam),意为做、执行等。其现在分词型态为karmat,再转变为名词,就成为业(karman)。

业造成的结果,被称为业果(梵语:Karmaphala),又译为果报,或简译为业。这个名词中,phala的原意为植物的果实,被引申为影响或结果。另一个类似的名词,业报(梵语:karmavipaka),又译业异熟,意义同样是指业所形成的结果。其中的vipaka,原意是指果实的成熟,或是将食物烹调成熟食。这两个名词都是利用比喻所造出来的,其根源在于当时的传统农业生活经验。

业,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对其解释不一。佛教认为,一切众生轮回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其自身的业。恶业导致众生投生地狱等恶趣,而善业导致投生于天道等善趣,善、恶业造就投生五趣之异熟果。造业受报是普遍三界时空之法则,无可避免。在部派佛教中,《中部·天使经(130经)》即《增一阿含经·善聚品·四经》等中记载,人世间有生、老、病、死、刑之五天使(deva-dūta)示现,以促使世人行善业而昇善处生天上,前生造恶业而生于地狱者,阎罗王对其进行审判处刑。

一切身、语、意的造作行动,统称为业、造业、造作。在业的造作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心,心引领一切造业行为。在部派佛教理论中,思为心造作性,即是意业,思为行蕴之上首。说一切有部施设与意业自性不同的身、语业自性,以想和思为意行,分别说部以贪欲、瞋恚、邪见为业自性,譬喻者及经量部称身、语、意业皆是一思。按《成唯识论》,想施设名言为业,思役心为业。

业是行为,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行为;业果,是此行为相应的结果。佛教认为业与业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并不是宿命论,而是用缘起,尤其是十二因缘来加以解释。时分缘起和分位缘起中,行是过去业。如同从一种种子会得到此一种果实,善、恶之业,得相应的善、恶果报。人生在富裕之家,美貌、健康、长寿等,为善报;若生于贫穷之家,丑陋、多病、短命等,为恶报。虽然佛教把众生出身不等差异归结于前业的结果,但反对一切皆是宿命所造作的错误观点,人们若通晓因果,而在当下作出积极的努力,就有力量改变境遇状况。

在业与业果之间的连系力量,通常被称为业力,自部派佛教开始就有许多不同解说,如说一切有部以三世有为宗,认为造业和当来受果报分属异时却共同存在,并提出等流无表色;经量部提出业种子,认为如同从因生果,从果知因,种子生长果实,果实表现种子;正量部提出不失法,以借据及债务的譬喻来解释业与业果间的关系。

在部派佛教的教法中,由于“三威势”或称“三增上”,即“勿世人讥嫌”、“我不堕恶道”和“多闻法”,修行者不造恶业,勤修三妙行而能令四念处满足。

业有十善业与十恶业,分别是三身善业与三身恶业、四口善业与四口恶业和三意善业与三意恶业。

另有导致投生地狱的“五逆”恶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业,可分为思业与思已业,思业即是意业,思已业即思所起业,分为身业和语业。在此语义下,十善与十恶合称为十业道,思即是业,而业道为思所行之道路。业道划分为三阶段:加行、根本、后起;根本七善业道可称为:尸罗、妙行、律仪、别解脱、别解脱律仪、业道、业。

三业,即身业、语业、意业。与律藏中犯戒要素相契合,身、语二业又可各分为表业和无表业,分别对应旧译中的作业和无作业,欲邪行根本业道,定有表、无表业,其余的根本业道,定有无表业,不定有表业;加行业道,定有表业,不定有无表业。

按受报时间,异熟业可分为: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

根据苦、乐、不苦不乐三受,异熟业可分为: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有五种因果的运作方法(巴利语:niyamas)。

佛教的因果业报的运作所生起的现象并不只决定于业,还有其他四种运作方法。

在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的阐述中,业依无明而生起。渴爱或贪(tanha)是造业的另一主要根源,与无明为伍,不净业由这两因素而起。而世间的清净的业则与三善法:布施(非贪,alobha)、慈爱(非嗔,adosa)、知识(非痴,amoha)相关。世间净业仍是业,因为潜藏的无明及贪欲仍未被灭。而出世净业则是已消灭了无明与贪,这时的行为没带来业力。

欲界(kamavacara)的业由十二种染污意识及八种清净意识构成;色界(rupavacara)的业是由五种清净意识构成;无色界(arupavacara)的业是由四种清净意识构成。八种出世(lokuttara)意识不被称为业,因为它们旨在消除业的根源。其中的智慧(般若,pañña)占主导作用,而在世间意识中,行(cetana)发挥作用。

人们的言行,口业是由意识,通过言语形式表达出来;身业是由意识,以身体为工具而发动;意业除了意识外,不以其他任何为工具。

一个人善恶思想产生结果,这类意识被称为欲界果意识,与色界有关的五种果意识,以及与无色界有关的四种果意识,合称为业果(kamma-vipaka),俗称果报、报应。

说一切有部认为业因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与异熟因,六因能产生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两者合称六因五果。

也可依其善恶性概分为恶报、善报;不定业和不计业不一定受报;大菩萨所作业是清净业,可不受报。还可依其受报时间分为现世报、来世报。

无有造业者,亦无受果人,唯蕴自轮转,此乃正知见。谁为业的造作者?何人收获业的果报?多数佛教部派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行为之外有一行为造作者,思想之外有一思想者,以及在意念之背后有一作意者。

业流的力量依据的是强大的心流(citta-santati),当因缘时机成熟时,果报现象就会生起。如同风与火不会被贮藏在任何一个地方,业也不存于体内或体外的任何地方,当业造了后,遇缘就起作用,与其相应的心就会现起果报。

类似于说一切有部确立的传统观点,现代有佛教研究者,由于十二因缘中的行含摄了思及思所引发的行为,或由于五蕴中的行蕴采用思为定义,故而认为行与业的概念相近。

业力,就是行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业力。不过,我们一般的业力都是如上所说,受“情绪”驱使。情绪产生的行为是“有漏”的,佛法术语称之为“有漏业”,这股力量,是在当我们确定会转世(求生欲运作中)、转世去处确定(临终情绪确定)后,产生作用的:它会决定我们要转世后“过得如何”。

佛法认为,用来取代“业力”的是“修福”:同样是“行为”,一般的行为是以“情绪”做为动机,而“修福”时的“行为”是以“利他性的发愿”作为动机;同样是行为,一般的行为是自利性的,而“修福”时的行为是利他性的。

这种修福更简单来说,可以定义为“用利他的心态来布施。”这股力量决定我们在净土过得如何。

在汉传大乘佛教《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在死后,由神明阎罗王审判其业,决定其转生轮回之处的传说。

相关

  • 后期重轰炸期后期重轰炸期,又称晚期重轰炸,是指约于41亿年前至38亿年前,即于地球地质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后,推断在月球上发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击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
  • 金振民金振民(1941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家。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
  • 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英语:Huygens–Fresnel principle)是研究波传播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因荷兰物理学者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法国物理学者奥古斯丁·菲涅耳而命名。这个原理同时适
  • 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指因为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而令传染病散播,常发生于医院及厨房之内。例子包括在医院内的隔离制度执行得不够严谨,以及在厨房内将已煮熟及未煮熟的食物置于同一地
  • 每日野兽《每日野兽》(英语:The Daily Beast),又译为《野兽日报》,是一家美国新闻网站,2008年10月6日上线,由IAC/InterActiveCorp持有。2014年月浏览量达1700万。《每日野兽》在2008年10月6
  • 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是位于中国北京市的一所以远程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主的大学,1978年2月开始筹建,1979年2月6日正式开学,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
  • 迈克尔·杜卡基斯迈克尔·斯坦利·杜卡基斯(英语:Michael Stanley Dukakis,1933年11月3日-),美国政治家,马萨诸塞州人,曾于1975年-1979年,及1983年-1989年间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是马萨诸塞州在任时间最
  • 托马斯·斯塔福德托马斯·佩顿·斯塔福德(Thomas Patten Stafford,1930年9月17日- )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双子星6A号、双子星9A号、阿波罗10号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任务
  • 市场化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对工业产权的私有化。市场化的工具有许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
  •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 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 (1989)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俄语:Никола́й Генна́диевич Ба́сов,1922年12月14日-200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