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

✍ dations ◷ 2025-01-23 02:19:50 #超级电容
双电层电容器(EDLC)有时也称为电双层电容器,或超级电容器,是拥有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电容器,比传统的电解电容容量高上数百倍至千倍不等。一个标准电池大小的电解电容电容为几十微法拉,但同样大小的EDLC的则可以达到几法拉,差别可达五个数量级。截至在2010年,最高商业化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为30 W⋅h/kg (0.1 MJ/kg)。高达85 W⋅h/kg的能量密度已在室温实验室实现,但仍然比锂离子电池低。2011年,在实验室的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EDLC的价格亦正在下降:在2000年成本为5000美元的3 kF电容在2011年只需50美元。双电层电容器主要用于能源储存,而非通用电路元件,特别适用于精密能源控制和瞬间负载设备。EDLC也有作为能量储存和KERS设备在车辆使用,另外亦有用于其他小型系统,例如需要快速充/放电的家用太阳能系统。在传统的电容器中,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储存的电荷量则称为电容。双电层电容器的原理: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电极表面与液面两侧会出现符号相反的过剩电荷,从而使相间产生电位差。那么,如果在电解液中同时插入两个电极,并在其间施加一个小于电解质溶液分解电压的电压,这时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迅速向两极运动,并分别在两上电极的表面形成紧密的电荷层,即双电层,它所形成的双电层和传统电容器中的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电荷相似,从而产生电容效应,紧密的双电层近似于平板电容器,但是,由于紧密的电荷层间距比普通电容器电荷层间的距离更小得多,因而具有比普通电容器更大的容量。双电层电容器没有传统的电介质,而是使用绝缘体隔开。这个绝缘层可以让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通过。该电解液本身不能传导电子。所以当充电结束后,电容器内部不会发生漏电(电子不会从一极流向另外一极)。当放电的时候,电极上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一极流向另外一极。结果是电极与电解液中的离子吸附显著降低。从而使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重新均匀分布开来。双电层电容器具有远高于电池的功率密度。因此,虽然现有的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是传统电池的1/10,但其功率密度是后者的10至100倍。它们适用于电化学电池(持续的能量释放),静电电容器 (瞬间能量释放)之间的应用。

相关

  • 肿瘤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肿瘤学(英:Oncology)是一种研究肿瘤(尤其
  • 矿物杂酚油矿物杂酚油(英文:Coal tar creosote 或 Creosote oil),或工业用杂酚油,是一种从煤焦油或其他矿物油中蒸馏而成的液体。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品有时被称为杂酚油或木馏油,它和前两者
  • 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人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
  • 兽医学兽医学(英语:veterinary medicine 或 veterinary science)是一门应用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来处理动物问题的学门,面对的动物包括宠物、野生动物或家畜与家禽等。兽医学除了研究一
  •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为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所省属重点公立大学,原为1926年成立于上海的东南医学院,现地址为合肥市梅山路81号。学校开设30个本科专业,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4
  • 米氮平米氮平(英语:Mirtazapine),商品名为乐活忧(港台)/瑞美隆(中国大陆)(Remeron),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NaSSA) ,主要用来治疗抑郁症。米氮平也经常被用作抗焦虑
  • 吉尔曼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英语:Alfred Goodman Gilman,1941年7月1日-2015年12月23日),美国药学和生物化学家。因发现G蛋白与马丁·罗德贝尔一起分享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
  • 婆罗门婆罗门(梵语:ब्राह्मण,转写:brāhmaṇa;英语:Brahmin)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祭司贵族,属于瓦尔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主持王室仪典,在社会中
  • 晶格晶体结构是指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固体材料可以分为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三大类,其中,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具有周期性,外部具有规则外形,比如钻石(图)。Hauy最早提出晶体的规则外型是
  • 大蕉大蕉是香蕉(学名:Musa × paradisiaca,云南亦称粉芭蕉)的人工选育品系之一。由野蕉和小果野蕉杂交而成,原产于印度,公元六世纪时传至非洲。十八世纪始传入南美洲。现在热带地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