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酵酶
✍ dations ◷ 2025-07-18 00:34:18 #发酵酶
发酵酶(Zymase)是一种可以催化糖类发酵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酶复合物。它天生就存在于酵母菌之中。发酵酶的活性在不同的酵母菌株之间也会有不同。发酵酶(写成英文Zymase)也是一个药物的品牌──Pancrelipase(胰脂肪酶)的名字。发酵酶最早是在1897年由德国化学家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首次进行与酵母细胞分离,并且在没有活细胞的状况下,置于实验室进行对糖类的发酵,因此他于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比希纳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个实验内容包括对酵母细胞进行无细胞萃取,并且这个“榨汁(press juice)”能进行发酵糖类这个作用。这个实验也推翻了活力论(vitalism)因为这实验证明了在进行发酵时,并不需要活酵母菌的存在即可发生作用。无细胞萃取经由干燥酵母细胞和石英与硅藻土结合,然后再用研钵和研杵磨碎该酵母细胞。然后在磨碎时,若酵母菌破碎,其中的胞液被压出,该混合物会变得比较湿。该步骤完成后,将湿润混合物经过挤压过程放并且当这个“榨汁”顺势加入葡萄糖,果糖,或麦芽糖,二氧化碳会产生演变,有时这会耗时数天。之后微观调查(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显示在萃取物中没有活酵母细胞。
比希纳推测酵母细胞分泌蛋白质进入他们自身四周环境,以利发酵糖类。后来也因此得知发酵其实是发生在酵母细胞内。
英国化学家阿瑟•哈登( Arthur Harden )于1905年将发酵酶分为两个类型──透析(dialyzable)和非透析(nondialyzable)两类。
有一些科学历史学家(science historians)认为爱德华•比希纳在他1897年所得的成就,只不过是再重复做一次安托万•贝尚(Antoine Béchamp)于1857年做过的实验而已。事实上不是这样:比希纳制得酵母菌发酵酶时,并没有酵母细胞参与,此为酒精发酵;相对地,贝尚的实验已明确地指出,在不存在酵母细胞的情况,而且也有使用当时也被他称为“zymase”的东西,但他仅得到了糖反转(sugar inversion)但无酒精发酵。根据K.L.曼彻斯特(K.L. Manchester),贝尚所说的“zymase”其实是蔗糖。
相关
- 氨基青霉素氨基青霉素(Aminopenicillin)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衍生物。氨基青霉素因为在青霉素侧链的α位碳原子上加上了一个氨基(-NH2)而得名,第一种合成的氨基青霉素是氨苄西林
- 囊泡囊泡(英语:vesicle)在细胞生物学中指一类指体积相对较小的细胞内囊状构造,这些囊泡外围由至少一层的脂质双层分子膜构成,用来存放、消化或传送物质(例如细胞产物或废物)。液泡(vacuo
- 希腊语希腊语(Ελληνικά),中文也称希腊文,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腊、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亦有使用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带)的某些地区。希腊语言元音发达,希腊人
- (+)ssRNA核糖核酸病毒(英语: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
- 洛杉矶分校粉蓝色和金色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1
- Bh5f14 6d5 7s2(计算值)2, 8, 18, 32, 32, 13, 2 (预测)第一:742.9(估值) kJ·mol−1 第二:1688.5(估值) kJ·mol−1 第三:2566.5(估值) kJ·mol−1 (主条目:
-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人体的腺体之中的一种。这些腺体没有导管因此又称无管腺,旧称
- 倒睫睫毛倒刺(英语:Trichiasis)是医学上表明睫毛生长方向异常的术语,其症状表现为眼睫毛向眼球生长并接触到角膜或结膜。倒睫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先天性缺陷(如眼睑发
- 高温超导高温超导(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High Tc)是一种物理现象,指一些具有较其他超导物质相对较高的临界温度的物质在液态氮的环境下产生的超导现象。高温超导体(High-te
- 脑疟疾疟疾(拉丁语:Malaria,中文俗称打摆子、冷热病、发疟子)是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其病原疟原虫借由蚊子散播,隶属囊泡藻界(统称原生生物的生物类群之一),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