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酶

✍ dations ◷ 2025-08-29 00:39:11 #发酵酶
发酵酶(Zymase)是一种可以催化糖类发酵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酶复合物。它天生就存在于酵母菌之中。发酵酶的活性在不同的酵母菌株之间也会有不同。发酵酶(写成英文Zymase)也是一个药物的品牌──Pancrelipase(胰脂肪酶)的名字。发酵酶最早是在1897年由德国化学家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首次进行与酵母细胞分离,并且在没有活细胞的状况下,置于实验室进行对糖类的发酵,因此他于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比希纳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个实验内容包括对酵母细胞进行无细胞萃取,并且这个“榨汁(press juice)”能进行发酵糖类这个作用。这个实验也推翻了活力论(vitalism)因为这实验证明了在进行发酵时,并不需要活酵母菌的存在即可发生作用。无细胞萃取经由干燥酵母细胞和石英与硅藻土结合,然后再用研钵和研杵磨碎该酵母细胞。然后在磨碎时,若酵母菌破碎,其中的胞液被压出,该混合物会变得比较湿。该步骤完成后,将湿润混合物经过挤压过程放并且当这个“榨汁”顺势加入葡萄糖,果糖,或麦芽糖,二氧化碳会产生演变,有时这会耗时数天。之后微观调查(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显示在萃取物中没有活酵母细胞。 比希纳推测酵母细胞分泌蛋白质进入他们自身四周环境,以利发酵糖类。后来也因此得知发酵其实是发生在酵母细胞内。 英国化学家阿瑟•哈登( Arthur Harden )于1905年将发酵酶分为两个类型──透析(dialyzable)和非透析(nondialyzable)两类。 有一些科学历史学家(science historians)认为爱德华•比希纳在他1897年所得的成就,只不过是再重复做一次安托万•贝尚(Antoine Béchamp)于1857年做过的实验而已。事实上不是这样:比希纳制得酵母菌发酵酶时,并没有酵母细胞参与,此为酒精发酵;相对地,贝尚的实验已明确地指出,在不存在酵母细胞的情况,而且也有使用当时也被他称为“zymase”的东西,但他仅得到了糖反转(sugar inversion)但无酒精发酵。根据K.L.曼彻斯特(K.L. Manchester),贝尚所说的“zymase”其实是蔗糖。

相关

  • 碳青霉烯碳青霉烯(Carbapenem)是一类广效性抗生素的总称,通常被作为后线抗生素使用,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这类抗生素通常仅被用在多重抗药性(MDR)细菌的治疗上。碳青霉烯和盘尼西林、头孢
  • 头孢唑肟头孢唑肟(英文名Ceftizoxime)也称为“安保速灵”“安普西林”“头孢去甲噻肟”“去甲噻肟头孢菌素”或“去甲酰氧甲基唑肟头孢菌素”,是一种不经肠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常以头孢唑
  • 冷冻葬冷冻葬或称冰葬(英语:promession),是一种环保殡葬方式,以冷冻方式把遗体在数分钟内分解成碎片。发明人是瑞典生物学家Susanne Wiigh-Mäsak,她将此命名为“promession”,名称来自于
  • ΔFosB235414282ENSG00000125740ENSMUSG00000003545P53539P13346XM_005258691、NM_001114171、NM_006732NM_008036、XM_006539543、NM_001347586NP_001107643、NP_006723、XP_0052
  • 妄想症妄想症(英语:Delusional disorder),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病学诊断,指“抱有一个或多个怪诞性的妄想,同时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状”。对于妄想症的概念,曾使用偏执狂一词。现
  • 锕系元素锕系元素是第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放射性元素的统称。锕系元素也属于过渡元素,只是锕系元素的外层和次外层的电子构型基本相同,新增加的电子则大都填入了从外侧数第
  • 赤霉素赤霉素(英语:gibberellin,简称为GA)也称徒长素、激勃素、吉贝素(因提取自赤霉菌(英语:Gibberella fujikuroi)而得名),是一种植物激素,调节生长和影响各种发育过程,包括促进茎的伸长、发
  • 食品公司《食品公司(Food, Inc.)》,又称《食品公司》,是一部有关于美国食品安全议题的纪录片,于2008年由艾美奖制片人罗伯特·肯纳(英语:Robert Kenner)执导并参与监制,并由艾瑞克·西洛瑟(英
  • OEDOED 可以是下列意思:
  • 骑士统领在罗马共和中,原始的骑士统领(拉丁语:Magister Equitum)是一个被罗马独裁官所任命与免职的职务,一旦独裁官离开职务时,此头衔也被终止。这名字来自共和最早的时代,原始是责任形式,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