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索内戈罗(印尼语:Wongsonegoro,1897年4月20日-1978年3月4日),已故印度尼西亚(印尼)政治人物,曾任印尼内政部长、司法部长、教育与文化部长,并于第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在任期间担任印尼副总理。
翁索内戈罗在1897年4月20日生于荷属东印度梭罗驻扎地梭罗(Soerakarta, Residentie Soerakarta;今属中爪哇省)。他的父亲曾经在梭罗苏丹国巴古布沃诺十世的朝廷出任官职,而他的母亲则是芒库尼加拉公国君主芒库尼加拉二世的曾孙女,是一个出身贵族的人物。他的成长经历和其他出身自爪哇贵族(Priyayi)阶层的人物大同小异。他既学会了受到爪哇文化和爪哇传统信仰影响的宫廷礼仪,也曾先后在欧洲人小学()和扩充小学(,即荷兰文初中)接受了荷式教育。中学毕业后,他便入读巴达维亚法学院,在1917年毕业,并于1929年再在该校获颁硕士学位。
翁索内戈罗在就读法学院期间曾经向巴达维亚一位有声望的武术家学习马来武术,而他对包括马来武术在内的爪哇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当时的爪哇也已经为人所知。此外,当时他也活跃参与东印度群岛的青年运动。他在1915年和别人共同创办在1918年改称为“爪哇青年”(Jong Java)的青年组织“三圣会”(Tri Koro Darmo)。到了1920年,他已经成为该组织和另一个民族主义政团至善社驻梭罗支部的负责人。
翁索内戈罗在1939年成为梭罗驻扎地斯拉根(Sragen,今属中爪哇省)县长,并于其后调任三宝垄副驻扎官。他在1945年荷属东印度日据时期临近尾声之际成为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的活跃成员,并参加了一个负责为印尼共和国制定法律基础的小组。翁索内戈罗在参加调查会期间曾经和调查会另外几个成员对建国五项原则的遣词表示关注;当时其中一条原则的内容是:“信封最高真主,回教徒必须遵从伊斯兰教法”。他们担心这项原则的内容和印尼的阿达特文化(当地穆斯林社群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抵触,并为其他宗教的信徒带来不必要的负荷。这项原则的内容最终也因而改动。
他在1945年印尼共和国宣告独立后升任三宝垄驻扎官,并于同年稍后升任中爪哇省省长,以及负责领导印尼中央国民委员会在当地的分部。 独立战争期间,他在和日军、盟军的谈判当中发挥关键作用,令当地的印尼国民军部队可以保持充足的武器供应。直至1949年,他才不再担任省长,并加入第二届哈达内阁,担任首个内阁部长职务——内政部长。他在1949年8月4日至1949年12月20日期间担任这个职务,取代苏基曼·维尔约桑佐约。
一年后,他在1950年9月6日至1951年4月27日纳席尔内阁在任期间担任司法部长,接替阿卜杜尔·贾法尔·普林戈迪格多。他曾经在1951年2月初试图通过一份要求进行制宪议会选举的法案;然而纳席尔内阁却在法案通过之前倒台。在内阁倒台之前,翁索内戈罗所属的政党也要求他本人辞去内阁职务。他随后在1951年4月27日至1952年4月3日期间担任教育与文化部长一职。
之后,他在第一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当中担任组阁者,并在为期58天的议会危机过后完成组阁工作。在担任组阁者这方面,翁索内戈罗得到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他得到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团的支持,却被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政团反对。由衷支持翁索内戈罗的印尼共产党领袖迪帕·努桑塔拉·艾地曾经在公众集会以轻缓的语气对他说话(在爪哇文化当中,这样说话是有礼貌的),以至于当时组阁者“得要求其他组阁者充当(艾地的)传声筒”。与此同时,马斯友美党对他表示坚决反对,并关注他拒绝社会党入阁的企图。他最终在1953年7月31日完成组阁工作,却在同时失去基督教政党和马斯友美党的支持,并以来自小政团和同情共产党的政团的人选代替这些政党的人选。
翁索内戈罗在这一届内阁当中担任副总理一职,并从1953年9月29日起兼任署理公共福利事务国务部长。他在10月23日辞却这两项职务。
离开政府后,翁索内戈罗仍然在他于1948年在梭罗创立的印尼马来武术协会(Ikatan Pencak Silat Indonesia,原名印尼全国马来武术协会)担任会长一职,直至1973年苏哈托新秩序政府对体育、青年组织实行军事干涉时,他才被身为退役军官的雅加达首都特区省长佐格罗普拉诺罗(Tjokropranolo)中将取代。他在1978年3月4日于雅加达逝世,身后在位于中爪哇省苏科哈尔佐(Sukoharjo)的家族墓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