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蛔虫病
✍ dations ◷ 2025-09-18 00:15:18 #蛔虫病
蛔虫病(英语:ascariasis),是一种经线虫动物门的寄生虫蛔虫所导致的疾病。超过85%的感染病例─尤其是蛔虫数目非常少的情况下─是没有症状的。随着蛔虫数目的增加,便可能会出现症状:一开始可能会有呼吸困难与发烧的情况,之后产生腹部肿胀、腹痛与腹泻。儿童是最常被感染的族群,而该疾病也会导致儿童体重无法增加、营养不良与学习问题。蛔虫病是经由食用或饮用存有从粪便而来的蛔虫卵之食物或水而感染。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生吃蔬菜、瓜果。在春夏季节,气候温暖潮湿,适于蛔虫繁殖发育,人更容易感染蛔虫病。蛔虫的卵会在肠道孵化,孵化的幼虫会穿过肠壁、经由血液而迁移到肺部。这些幼虫会侵入肺泡,往上通过气管,感染者气管受到刺激而产生咳嗽反射,将这些幼虫咳至咽喉,随后吞入这些幼虫。被吞入的幼虫会经由胃部,再次进入肠道成长为成虫。蛔虫病可以藉改善卫生条件预防,包括厕所的普及化与粪便的妥善处理。以肥皂洗手也被认为有预防效果。在感染率大于20%的区域,一般建议对所有居民定期投药治疗,但重复感染仍然相当常见。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阿苯达唑、美鞭达唑、左旋咪唑衍生物、或双羟萘酸噻嘧啶(英语:pyrantel pamoate)来治疗蛔虫病,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三苄糖苷(英语:tribenoside)与硝唑尼特(英语:nitazoxanide)等。全球大约12亿人罹患蛔虫病,最多感染的地区包含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这使得蛔虫病成为最常见的土壤传播蠕虫病疫(英语:Soil-transmitted helminthiasis)。截至2010年,该疾病导致2,700人死亡,比起1990年的3,400人有所下降。另外一种蛔虫(英语:Ascaris)会感染猪只。在中国有些地方,蛔虫被叫做“消食虫”,误以为它能帮助人消化,事实上,蛔虫是寄生在小肠中吸取人腹内的营养物质它靠在肠内摄取半消化的食物来生活,因此易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中国民间称之为“疳积”、“虫疳”。
相关
- 消化病学胃肠学(英语:Gastroenterology,又称为肠胃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枝,专门研究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及相关疾病。
- 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又称为弥漫性肺病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是一群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以及肺内血管及淋巴
- 无性繁殖无性生殖是指生物体不以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方式,也就是不经由减数分裂来产生配子,直接由母体细胞分裂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孢子繁殖(英语:Sporogenesis)、分裂生殖
- 吕克·蒙塔尼耶吕克·蒙塔尼耶(法语:Luc Montagnier,1932年8月18日-) ,法国病毒学家,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吕克·蒙塔尼耶是世界艾滋病研究及预防基金会(World Foundation for AID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s)或AT1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
- 甲砜霉素甲砜霉素,又名硫霉素、甲砜氯霉素或赛芬妥霉素,是一种酰胺醇类抗生素。它是氯霉素的甲基磺醘基相似体,有着相似的反应,强度却小2.5-5倍。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不溶于水,但却极易溶
- 小巢状麹菌Emericella nidulans小巢状麹菌(学名:Aspergillus nidulans),又称为构巢曲霉、构巢曲霉或钩巢曲霉等名称,有一异名构巢裸胞壳(Emericella nidulans),是属于子囊菌门的一种丝状真菌。
-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个在20世纪初受当时的西方医学影响而传入中国的术语,用以表示人体神经实际上的机械性衰弱。其英语“Neurasthenia”在早至1829年就有使用,且它不是后来的神经病学
-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英语:Pharmacodynamics (PD) ),简称药效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药物作用(action)与药理效应(effects)(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 国旗美国国旗旗面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构成,左上角还有一个包含了50颗白色小五角星的蓝色长方形。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条间纹则象征着美国最早建国时的13个殖民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