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雉(学名:)又称台湾帝雉、黑长尾雉,俗称罗汉脚雉、海雉、乌雉,是台湾本岛特有的长尾雉属鸟类,分布于台湾的中、高海拔山区,最高曾见于3850米附近,是台湾的雉科鸟类中栖息于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为世界近危鸟类,与蓝腹鹇同为名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台湾特有雉科鸟类。帝雉的形象还被用在1000元新台币纸钞的背面,以及中华航空于2016年所引进新型客机空中客车A350的机身彩绘,更曾为2007年台湾永续生态协会、台湾国际观鸟协会与立委推动的非官方“国鸟选拔”中被提名的鸟种之一。
英国鸟类学家华特‧古费洛(英语:Walter Goodfellow)于1906年在阿里山采集鸟类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装饰在原住民头上、他从未曾见过之两片漂亮的雉类长尾羽。因其恰好回国在即,故只带回这两片尾羽回英国。经过一番研究以后,这两片羽毛的主人被认定为台湾特有的新种鸟类,属于雉科 属(现已并入长尾雉属 ),并由同为英国鸟类学家的威廉·奥吉维-格兰特(英语: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于是年命名为 。“Mikado”源于日语的“ミカド”,汉字写作“帝”或“御门”,为天皇的尊称。如今在日本,帝雉的和名亦为“
通常学术界发表生物新种,必须根据完整的模式标本,但对于帝雉,却破例只根据两片尾羽而已,因为研究人员很明显可确定它是未曾发表过的新种。
1906年11月,任职于台湾总督府博物馆的标本采集人菊池米太郎亦在阿里山塔山附近采集到20只帝雉,一部分经由当时住于日本横滨的贸易商Alan Owston送至欧洲,于1907年经Rothschild将帝雉的正确长相,经过一番叙述后发表于学界。至于活的帝雉,则是在1912年首次到达欧洲。
2018年,帝雉的基因体完成解码,为台湾特有种鸟类首次,此次研究结果推测帝雉约于 7002347000000000000♠347+69
−124 万年前首次出现,约相当于上新世赞克尔期中期至皮亚琴期中后期之间。
帝雉仅见于台湾的中央山脉与雪山山脉,分布于海拔1600米至3300米的原始针叶林、草原混生地带。
黑长尾雉具有长尾雉属鸟类的特征。雄鸟全长87公分(含尾羽52公分)。全身呈紫蓝色金属光辉之纯黑羽毛,唯尾羽有显明白色横带纹。喙角黑色,脚暗灰色以至绿褐色。雌鸟特征:全长52公分(含尾羽20公分)。大都橄榄褐色,尾羽具黑色横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肤呈红色。
帝雉生活在高海拔山区坡度较陡峭的针阔叶混合林、针叶林,亦曾见于箭竹林等浓密树丛中。帝雉的食性和鸡相似,常见边走边用强健弯曲的喙啄食。春、夏植物更新茂密时,曲颈低头不停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芽、嫩叶,秋冬绿色地表植物欠缺,主要啄食草籽、浆果、地衣等,火炭母草、玉山悬钩子、五节芒、车前草、早和苗等也都是它的食物。另外,繁殖期或严冬时,也会改吃荤,蚂蚁、蚯蚓、甲虫,就变成它的美食。主要以蕨类嫩芽、球根、浆果及昆虫为食。
帝雉个性娴静,但领域性强,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时,否则很少有二只以上同时出现的情形。营巢于树上窟窿里或地上,以草茎等做粗糙的巢座。
3至7月为其繁殖期,此时雄鸟会占区、殴斗,发出ke、ke、ke的叫声。求爱时抬头挺胸,频频振翅炫耀,逼近雌鸟后迅速啄头踩背进行交配。
帝雉在过去面临林业砍伐森林的压力,数量逐渐减少,但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玉山国家公园近年来野生的帝雉族群有增加的现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从1994年版将其定为近危(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