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合成

✍ dations ◷ 2025-08-17 13:05:28 #减法合成

减法合成是一种利用滤波器“减去”有大量谐波的原始信号中部分谐波来创造音色的声音合成方法,由于早期模拟合成器几乎均使用减法合成,因此有时利用模拟电路进行的减法合成也直接被称作模拟合成。减法合成是1930年代以来被电子合成器广泛采用的合成技术,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合成技术之一。许多数字合成器、虚拟模拟合成器和软件合成器都在或独立,或与其他方法结合地使用减法合成。

在傅里叶变换的角度,任何复杂的周期性信号都可以被认为是由一组不同的正弦信号组成。具体到声音来说,就是由一组正弦波的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特性;其中最低的频率一般为基频,确定了音高;而更高频率的正弦波们(称为“谐波”),则确定了音色。

因此,为了得到确定的某个声音,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思路:从不含谐波的声音开始,逐个谐波地叠加产生所需声音;或者从充满谐波的声音开始,删去不需要的谐波获得所需声音。两条思路分别对应了加法合成和减法合成。

在模拟电路时代,加法合成由于需要振荡器数量极多而不具有实用价值,因而减法合成成为了流行的合成方式。而就现在来看,虽然减法合成无法(像FM合成、加法合成那样)创造新的谐波,但其易于理解,容易实现,且不会改变原始信号的音高,因而至今仍有广泛使用。

减法合成的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振荡器或噪声发生器产生原始的声音“原料”,然后由滤波器削弱(“减”掉)不需要的部分频率分量,同时通过带有包络的放大器模块等调节音量和截止频率等参数,得到需要的声音。对于这一过程,一个常用的比喻是米开朗琪罗的名言“要得到《大卫》雕像,只需要将大理石上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全部去掉”。

作为合成素材的原始波形一般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谐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波形:

一些合成器会使用更复杂的波形(如 Synapse Audio DUNE),甚至是声音采样(如 iZotope Iris)来作为原始波形,这可以为声音带来更多变化。

可以用一些方式来调整振荡器产生的声音,例如脉宽调制(只用于方波)、多个振荡器的环形调制、频率调制、幅度调制、相位调制,以及两个振荡器的硬同步(通常简称为同步),虽然这些调制严格来说超出了减法合成的范围,但大部分“减法合成器”都带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根据削弱声音“部分”的不同(频率分布),滤波器包括了低通滤波器(削弱高频)、高通滤波器(削弱低频)、带通滤波器(只保留特定频段,高通和低通的组合)、带阻滤波器(削弱特定频段,又称为“陷波滤波器”)、共振峰滤波器和梳状滤波器等。最常见、最重要的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许多合成器(例如 Minimoog)只有一个低通滤波器。

这些滤波器听起来是这个样子(音频与右侧频谱图互相对应,建议点击查看大图片):

在减法合成中,滤波器最重要的参数是截止频率(信号开始大量衰减的转折点)。与名字暗示的不同,高于截止频率的部分并不会被完全消除,而是随着与截止频率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个衰减过程的速度被称为滤波器的“斜率”,以每倍频程分贝数(dB/octave) 为单位。高斜率下声音转变剧烈,低斜率时声音转折比较柔和。大多数合成器的滤波器斜率在 12 到 24 dB/八度之间。

滤波器通常还具有所谓的共振,共振会提高截止频率附近的信号能量,使声音带有新的,听起来更响亮的特质。此外,滤波器的模拟电路(或信号处理)架构也会影响其频率响应,带来不同的声音特性。

对于大多数合成器,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共振,以及声音的调制都可以通过控件手动控制,也可以通过包络或LFO等调制器自动控制。

减法合成的代表性声音之一,就是滤波器截止频率在整个频率范围里快速扫过,就像这样:

经过滤波器部分后,信号被发送到放大器,来得到音量随时间变化的声音。这种变化也是合成出的声音特性的一部分。例如,打击乐总有一个短促的音头和相对较长的声音自由减弱部分,而吹管乐器则会随着吹奏者的气息慢慢变大声,一直持续,而在吹奏者不再吹气之后立即停止。

在大部分合成器中,这种音量的变化是通过一种被称为“起音-衰减-持续-释放(ADSR)”的四段包络控制的(“起音”段控制开始时音量达到最大所需的时间,“持续”段控制音符持续触发时稳定的音量,“衰减”段控制音量从最大下降到“持续”水平所需的时间,而“释放”段则控制音符不再持续触发时音量下降为零所需的时间);而有些合成器中,会利用更多段数的包络获得对音量更精确的控制。如上面“滤波器”一节所言,这些包络也可以用来控制其他参数,以达到对声音的控制。

此外,低频振荡器(LFO)也是减法合成中的重要元素,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振荡,用这种振荡信号调制合成中的参数,能够产生动态变化的声音。

概念上来说,减法合成类似于语音学中的声源-滤波器模型(英语:Source–filter model),即“语音是由声带产生声音后,经由声道的共鸣腔滤波而形成的”这一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发声来理解减法合成的基本概念。

当人类说话、唱歌或发出其他声音时,声带可以类比为减法合成中的振荡器,口腔和喉咙则可以看作滤波器。

想象以同样的音高唱出“唔-” 和“啊-” ,并试着分辨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区别。在这两种情况下,声带产生的声音都非常相似——都是谐波丰富的声音。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口腔和喉咙的滤波方式。嘴部不同的形状,决定了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也就确定了哪些谐波将被削弱(“减”掉)。 “啊-”声音中仍然存在大部分原始谐波; “唔-”的声音中则消除(或者说,削弱)了大部分谐波。控制口腔这个滤波器,逐渐把声音从“唔-”变为“啊-”,再变回来,就完成了一次扫频,而这正是吉他哇音效果的基础。

人类还能够通过发出“嘶嘶”声来产生近似白噪声的声音。想要“合成”(或者更普通地说,模仿)喷气式飞机着陆的声音,就要通过改变嘴的形状来逐渐削弱白噪音的高频部分,直到得到粉噪声。另一个“滤波”白噪音的例子,则是试着轻声而拉长地说“书”字,感受“sh(ㄕ)”发音的变化。这种“给白噪声做滤波”的操作,在电子乐器中被用于合成海浪声和风声,以及创建军鼓和其他打击乐的声音。

许多电子音乐中常用的音色都是通过减法合成创造的,这些音色可能由模拟合成器、数字合成器或软件合成器创造,它们的操作过程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机处理音频信号的电路类型。模拟合成器通过模拟电路构成的压控振荡器(VCO)产生原始波形,利用压控滤波器(VCF)削弱不需要的谐波,再通过附带包络控制的压控放大器(VCA)控制音量的变化;数字合成器中,这些部件的一个或多个变为数字电路,从而实现更多功能、更低成本和更稳定的表现。

我们可以在软件构成的合成器中,用下面这个例子——用减法合成器来模仿拨弦的声音,感受之前提到的所有减法合成流程和概念。

首先,准备两个产生相对复杂且谐波丰富的波形的振荡器,这里用的是方波:

添加脉宽调制以实现动态变化的音调:

把两个声音混合在一起。下面的例子中,两个声音是等量混合的,但实际上可以使用任何比例。

混合后的结果被送入压控放大器,从而具有音量的ADSR包络。换句话说,它的音量根据预设模式改变。下面是一个模拟弹拨弦的包络:

接着,声音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

一般的拨弦声音都会首先衰减高频,因此,为了更好地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需要从一个中间值开始,并逐渐压低,就像这样:

加上一个琶音器,发出有节奏和声高变化的声音:

自1930年的特劳特温电子琴以来,减法合成方式被广泛使用。特劳特温电子琴由柏林艺术大学的Friedrich Trautbein于1930年发明,并于 1932 年上市,声源为锯齿波,具有多个共振峰滤波器,可以产生相当多的音色效果。同时期发明的减法合成器还包括1937年苏联的沃洛金合成器、1939年美国的哈蒙德新音琴(Hammond Novachord)等,这些原始电子乐器的应用并不广泛。

直到1960-1970年代,Moog、Buchla和阿兰·罗伯特·派尔曼(英语:Alan R. Pearlman)制作了具有现代“VCO-VCF-VCA”架构的模拟合成器,但这些合成器都是模块化的,不存在固定的信号流向。1968年,温蒂·卡洛斯发行了利用Moog合成器创作的《巴赫,启动!》()专辑,成为是当时销量最高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Buchla合成器则被巴菲·圣-玛丽(Buffy Sainte Marie)应用在了1969年的专辑《Illuminations》中,对实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这些合成器也在摇滚乐领域开始了广泛应用,披头士乐队、爱默生、雷克与帕玛乐队都利用Moog合成器创作了歌曲。此后,以1971年上市的Minimoog和1972年上市的ARP Odyssey为代表,固定连接的模拟减法合成器开始出现,大大简化了声音制作的流程。

1970-1980年代,随着数字合成器的发展,减法合成也被引入数字合成器中。这段时期,许多数字合成器中还保留了模拟电路的VCF滤波器,称为“模拟/数字混合合成器”,如KORG DW-8000、Ensoniq ESQ-1等。1995年,Clavia推出了一种虚拟模拟合成器Nord Lead,该合成器完全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再现模拟合成器的所有部分。在数字合成时代,减法合成常被作为一种声音处理手段,与其他方式结合,例如采样、FM合成、加法合成等。

相关

  • 托马斯·杰弗逊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
  • 11区11区可能是指以下: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欧根·贝托尔特·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德语:Eugen Bertholt Friedrich Brecht,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
  • 铁拳男人《铁拳男人》()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的影片,于2005年上映。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在1930年代的美国工业大萧条时期,一个男人为了生计参加拳击比赛,以获得奖金,最终竟获得了
  • 霍勒斯·沃波尔第四代奥福德伯爵霍勒斯·沃波尔(英语:Horace Walpole)(1717年9月24日 - 1797年3月2日),是英国艺术史学家,文学家,辉格党政治家。他以伦敦西南部特威克纳姆草莓山庄(Strawberry Hill
  • 光子时期光子时期是物理宇宙学在宇宙演化早期的一个时期,这时是由光子这种能量主导着宇宙。光子时期开始于轻子和反轻子湮灭的轻子时期之后,大约是大爆炸之后的10秒钟。原子核在光子时期开始的几分钟经由太初核合成的程序产生,而在光子时期的其余期间内,宇宙包含了由原子核、电子和光子组成热且浓密的等离子。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宇宙的温度下降至原子核可以和电子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中性的原子。这样的结果使得光子不再和物质频繁的交互作用,宇宙开始变得透明,同时产生现今观察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王佐明王佐明(1952年-),云南大理人,回族,武警少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佐明生于云南省洱源县,高中就读于洱源县第二中学,后毕业于云南省委党校政治管理专业。武警云南省总队队长。2007年调任武警四川省总队队长。2008年7月,升任武警森林指挥部主任。2012年5月退休。
  • 文观文观(日语:文観/もんかん  */?,1278年2月4日-1357年11月21日)是日本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时代的真言律宗僧人、真言宗僧人、画僧(日语:絵仏師),法讳是殊音、弘真,由于文观是其房号,因此又称为文观房弘真,文观和殊音两个称呼均是源自于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才改作弘真,通称为小野僧正,尊称作文观上人,生涯曾经担任醍醐座主(日语:座主)、天王寺别当(日语:別当)、东寺长者(日语:東寺長者)以及后醍醐天皇和后村上天皇的护持僧。文观在13岁时于播磨国的天台宗寺院一乘寺出家,两年后前往奈良兴福寺跟随
  • 米哈伊尔·科什金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 ( 俄语:Михаил Ильич Кошкин,乌克兰语:Михайло Ілліч Кошкін,1898年12月3日-1940年9月26日)生于苏联雅罗斯拉夫尔州佩列斯拉夫尔区 ,是苏联坦克设计师,T-34中型坦克的主要设计者。 T-3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 他最初在糖果店工作,但后来学习了工程学。 1937年, 红军指派他在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带领KB-190设计局设计BT坦克的替代品 。在BT坦克于西班牙内战暴露出装甲过薄和易燃的特点后,科什金开始设计
  • 中央公园站 (台湾)中央公园站是高雄捷运红线的一座捷运车站,位于高雄市前金区中山一路、民生二路及五福三路一带,古代位于前金庄与大港埔庄的交界处,东侧靠近大港埔聚落(民生文横路口),兴建时暂名新堀江站,后因城市光廊完成、中央公园开辟,且新堀江属私人商圈名而改取附近中央公园为名。车站编号为R9。本站为地下二层,一个岛式站台,三个出口。一号出口位于中央公园。出口1位于车站西侧,出口2、3分别位于车站东侧南端、北端,无障碍电梯位于出口1。2020年日均进出人次为12,198人,在高雄捷运系统中排名第5名;目前最高纪录为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