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 dations ◷ 2025-01-22 19:05:20 #Web 2.0
Web 2.0(也称为参与式网络或社交网络),指以最终用户为目标,强调用户生成内容、易用性、参与文化和互操作性(如:与其它产品、系统和设备兼容)的网站。Web 2.0这个词由达西·迪纽西在1999年撰写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创造并使用,直到2004年末的O'Reilly Media Web 2.0会议上,才由蒂姆·奥莱理和戴尔·多尔蒂推广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概念。Web 2.0框架只指定网站的设计和使用,并不对设计人员提出任何技术要求或规范。因为转变到Web 2.0的过程是渐进的,并没有给出这种转变开始的确切日期。Web 2.0网站允许用户作为虚拟社区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创建者,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对话进行交互和协作。这与第一代网络(Web 1.0)时代的网站形成了对比,在Web 1.0时代,人们只能被动地浏览内容。Web 2.0功能的示例,包括:社交网站或社交媒体站点(如:Facebook)、博客、Wiki、分众分类法(在网站和链接上的关键词“标签”)、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托管服务、网络应用程序(“app”)、协同消费平台和混搭应用程序。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一直质疑Web 2.0是否与以前的网络技术有本质区别,他将该术语称为行话。他对网络最初的设想,是“一种协作的媒体,一个我们(可以)见面、阅读和写作的地方”。另一方面,蒂姆·伯纳斯-李创造了语义网(有时也称为Web 3.0)一词,是指可以通过机器处理语义的内容网络。Web 1.0是一个返璞词,指的是万维网发展的第一阶段,时间大约从1991年到2004年。根据科莫德和克里希纳穆绥的说法,“在Web 1.0中,内容创作者很少,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个人网页很常见,主要由托管在ISP经营的网络服务器上或是托管在免费的网络托管服务(如:GeoCities)上的静态网页组成。随着Web 2.0的出现,普通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托管服务或通过专属服务器(诸如Blogger或LiveJournal),拥有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诸如Myspace和Facebook等网站)和个人博客。通常,内容是动态生成的,允许读者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发表评论。泰瑞·弗莱在他的《新媒体(第三版)》中,将Web 1.0和Web 2.0之间的区别描述为"从个人网站变为博客和博客网站聚合,从发布变为参与,网络内容从作为前期投资的结果变为正在进行的交互过程,以及从内容管理系统变为基于“标签”网站内容的链接使用的关键字(分众分类法)的迁移。弗莱认为,这些因素形成了导致Web 2.0“热潮”爆发的趋势。Web 1.0网站的一些常见设计元素包括: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Web 2.0的支持者认为Web的使用正日渐以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某种观点认为,和传统网站相比,Web 2.0的网站更多表现为Point of presence(英语: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用户产生内容的门户网站。另一方面,其实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走错了方向,因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如果仅仅着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信息的话,就只是一具空的躯壳,不能使社会增值。而Web 2.0很明显是透过参与者的交互:不论是提供内容、为内容索引或评分,都能够使他们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过参与者的交互,好的产品或信息本着它的口碑,从一小撮用户扩展到一大班人,一旦超过了临界质量,就会“像病毒一样广泛流传”(葛拉威尔,2002)。正如同创新2.0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草根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动、分享与关系,所有的网络行为,都可用“互动、分享、关系”的概念来作诠释。“Web 2.0”不是一个技术的标准,因为Web 2.0仅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这个术语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的Craig Cline在共同合作的动脑会议(brain storming)上提出来的。Dougherty提出了Web当前正处于复兴时期,有着不断改变的规则和不断演化的商业模型。而Dougherty则是举例说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则是Web 2.0。Ofoto(英语:Ofoto)是Web 1.0;Flickr则是Web 2.0”,而不是给出确切的定义,和补充一个商业前景,同时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在2004年10月引导了第一个Web 2.0大会。第二次的年会已在2005年10月举办。在他们的会议开场白上,O'Reilly和Battelle总结了他们认为的表现了Web 2.0应用特色的一些关键:较早的出现是作为语义网的同义词。这两个概念有点相似而且是互补的。结合了基于标签的Folksonomy(分众分类法)的社会性网络系统如FOAF(英语:FOAF)和XFN(英语:XFN),以及通过Blog和Wiki进行发表,已经创造了语义环境的天然基础。双向的消息协议是Web 2.0架构的关键元素之一。两个主要的类型是REST和SOAP方法。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示了一种Web服务客户端传送所有的事务的状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类似的轻量方法都依赖服务器来保存状态信息。两种情况下,服务是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接口(API)调用的。这个API常常是根据网站的特殊需求定义的,但是标准的Web服务API(例如,于Blog发表文章)的API依然被广泛使用。一般来说Web服务的通用语言是XML,但并不一定,还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语言,如JSON,YAML等。最近,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Ajax的混合形式,用来增强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的用户体验。这可以用于一些特别的形式(如Google Maps、UrMap)或是一些开放的形式,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务API、数据联合,甚至是绘画。Web 2.0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服务器架构上创建的,但是更加强调后台软件。数据联合不仅仅是名称上和内容管理发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务要求更加强壮的数据库和工作流的支持,并且变得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网的应用服务器功能更加相似。供应商不管是用一个通用服务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个服务器平台上,或者是一个Web服务器插件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强了API接口的标准发布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选择的是哪种途径,Web 2.0的进化不会为这些选择做出重大改变。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wiki百科全书(Wiki)、博客、社交网站(SNS)、P2P、即时消息(IM)、基于地理消息服务(LBS)等。Web 2.0主要特点和基于这些特点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Web 2.0中出现的数据联合和消息传送能力,提出了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在线社区之间创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构造。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来集合性地代表这些共同的社团,包括blogshpere:网志的世界,syndisphere:内容联合发布,以及wikisphere,然而其他的观察者认为这些措辞和内在的含义太空泛了。由于Web 2.0的网络交互性,信息的快速传播性,以及透明性。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也可以作为推动国家民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作为吸取广泛民众意见的参考。可能的由Web 2.0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业务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消费和以计算机为本的消费的区别。对于价值的鉴定和消费的过程中无需不同人为参与,由于Web 2.0的出现,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个组织会不断使用诸如RSS/Atom/RDF之类的联合格式来联合他们的价值提案。除了价值的联合外,Web服务终点发布将简化联合的价值的消费过程。事实上,至今无人能给Web 2.0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眼中的Web 2.0都有不同的表述。技术研究者眼中的Web 2.0是SNS、BLOG等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博客们则认为Web 2.0是人与人之间更为便捷的互动;在风险投资商眼中,Web 2.0又代表了新的商业机会和行业游戏规则。而从营销者的角度来看,Web 2.0则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种创新的介质形式、一个集中的社群环境,以及一种全新营销理念。当前逐渐盛行的BLOG营销被认为是Web 2.0营销的典型形式之一。早期的网络营销不外乎是透过电子邮件发送、弹出式窗口、横幅式广告等几种手法。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入口网站将其网页上的广告空间待价而沽,等到广告商上门之后,入口网站再依点击率或是摆放时间的长短来收取费用。这样的缺点是,广告商永远无法知道你所摆放的广告是不是真的接触到你的目标客户,还是只是在茫茫的网海中找寻一两个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就像是Tim O'Reilly所说的一样,如果Web 1.0的代表者是Netscape,那Web 2.0的代表就是Google。Google一改以往广告商寻找消费者的思考模式,而改以消费者自行查询广告的思维模式来经营。Google将首页保持干净,但在关键词搜寻的时候提供你想要查找信息的相关广告,不但确保每一个点击进网站的浏览者都是对该信息有兴趣的潜在消费者,也一并解决了消费者对广告窗口扰人的困扰。而前一阵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免费提供博客服务的形式,从中搜集更多消费者的习性,其中的用意就是要为消费者量身订做一个个性化的Google。Web 3.0,该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Web 3.0的显著特征: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2006年5月,蒂姆·伯纳斯-李曾说: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首席运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2007年8月7日,Google首席运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埃里克·施密特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营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营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2010年11月16的网络高峰会(Web 2.0 Summit)中Mary Meeker指出Web 3.0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所组成。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现在。关于如何定义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琅满目。迈向Web 3.0的第一步是“互联网”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复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络上,比如XML、RDF和微格式。最近SPARQL的发展为网络上以RDF方式配发的数据库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数据网络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链接。在数据网络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范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Web 3.0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能的网络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能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络。可是,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设想。然而,像IBM和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能系统将是Web 3.0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能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del.icio.us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和Digg这样人工抽取网络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互。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有关系,Web 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展。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能代理的推理软件,这样的软件通过运用表述网络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Sramana Mitra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互联网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Web 3.0的公式Web 3.0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联盟拥护的3D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络转化为一系列3D空间,采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间连接和协同。Nova Spivack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Web 2.0以AJAX概念为契机,提供了高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和搭建具有向心力的社区,并以高耦合的技术形成轻快有效的商业模型。在此基础上,Web 3.0被认为肩负着发扬2.0的精神,并冲破当前Web 2.0所面临的障碍。因此通过对当前Web 2.0所面临的瓶颈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可以对Web 3.0作一些展望。用户所在区域的网络的带宽均值,将直接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投放和索取,是制约丰富互联网应用程序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许多网站使用异步JavaScript和XML/JSON以及各种UI Widgets来实现仿桌面应用程序的网络应用程序,但这些前台程序的速度都无法与传统桌面程序媲美,为了实现桌面程序界面的一些常见功能(如拖拽、排序、缩放等),必须使用复杂的JavaScript,这样容易造成许多用户的浏览器响应延时甚至假死,进一步降低用户体验。当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门槛仍然较高,并且较为封闭,这样虽然可以满足开发一般的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为主导的应用程序,却制约了用户生成程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发展空间。在向用户生成程序过渡的期间,值得注意的应用程序、技术和概念有:

相关

  •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科(学名:Retroviridae)又称“反转录病毒科”,分为双链DNA逆转录病毒和正链RNA逆转录病毒。它们增殖时都有将遗传物质RNA逆转录为DNA的过程(前者逆转录反链RNA,后者逆转
  • 树脂在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中,树脂是植物或合成来源的固体或高粘度物质,通常可被转化为聚合物。 树脂通常是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本文重点介绍天然树脂。植物分泌树脂以保护其对
  •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拉丁语:nephropatia diabetica;英语:diabetic nephropathy 或 diabetic kidney disease)也被称为金摩尔史迪尔-威尔逊综合征(Kimmelstiel–Wilson syndrome)、结节性糖
  • 头孢甲肟头孢甲肟也称为“头孢噻肟四唑”“头孢氨噻肟唑”“噻肟唑头孢”“氨噻肟唑头孢菌素”“倍司特克”或“CMX”,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为半合成抗生素。头孢甲肟抗菌谱与其
  • 国民警卫队1903年 - 现今 English colonial government militias: since December 13, 1636 As "National Guard": since 1824 in New York, since 1903 nationwide Dual state-feder
  • 嘴巴口腔,简称口,俗称嘴巴、嘴或咀,是指唇、腭、面颊和口腔底之间的空间,向上它与鼻腔相通。向后口腔与两个颌弓后的咽腔相连。口腔的后面的开口是咽峡,前面的开口是嘴。整个口腔的内
  • 细菌性肠胃炎肠胃炎是以胃和小肠炎症为特征的胃肠道病症,可导致腹泻、呕吐、腹部的疼痛和绞痛合并而成疾病表现。虽然与流感并无关系,但该病也被称为肠胃型感冒和消化道流感。肠胃炎通常是
  • 阿尔伯特·艾利斯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
  •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英语: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个现代医疗的外科,该外科主要治理头部、颈部、脸部、下颌、口腔和颌面部位,包括软组织和硬组织的损伤和疾病,并通过药物及
  • 肺炎霉浆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霉浆菌性肺炎)是一种可导致肺炎的支原体细菌,也有机会导致冷凝集素症(英语:cold agglutinin disease)。这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又称作霉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