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地书

✍ dations ◷ 2025-10-22 16:53:03 #告地书

告地书,又名告地策,是西汉初年使用得比较普遍的随葬文书,现在一般属于考古学的范畴。它模仿当时所通用的通关文书“传”与“过所”等的文本形式,借鉴政府公文的文体形式具有的权威,用于向地下冥府告知死者的户籍财产等信息,由此希望死者借此在阳间(人间)与阴间(冥府)之间顺利合法地通行,最后顺利登记冥府户籍,以在冥府安居。告地书主要出现在户籍制度较为严格的西汉初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

目前已出土的告地书主要集中于原楚国地区,包括湖北(凤凰山10号墓、凤凰山168号墓、孔家坡8号墓、高台18号墓、谢家桥1号墓、胡杨5号墓等)、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及江苏北部地区。

秦汉时,人们认为阴间(冥府)与阳间(人间)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由不同的人掌管。死者从阳间进入阴间需要合法的通行证来证明其身份、财产等的合法性。如能合法在阴间登记户籍,则能像在阳间一样安居。

秦国创立如实自报的户籍制,此制度在刘项楚汉之争中由于战争等原因基本崩溃。汉初汉高祖重新着手建立户籍制度。汉初统治者对户籍制度的重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且反映在墓葬中。地下生活也要模仿地上,于是死者进入地下的第一件事便是登记户籍。当时的人们认为,告地书就可以作为登记户籍的证明。

“传”本来为“传递者”的意思,为周朝时负责传达命令的职务。秦汉时期,“传”已经发展为了一般吏民出入关道的身份证明或通行凭证,在维护社会治安、巩固政权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的行文十分地公文化,可以显示官府的权威。“过所”为晚于“传”出现的另一个名称。“传”或“过所”的通行使得人们熟悉于通行需要通行证,这也影响了当时的墓葬观念。

告地书模仿“传”或“过所”,认为死者从阳间到阴间需要类似的通行证,模仿“传”或“过所”的公文格式,以显示权威。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土的告地书在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别,不过它们在内容安排及行文规则方面有一些共同点。

告地书主要记录死者姓名、死亡日期、籍贯、所携带物品以及移交对象等。

以谢家桥1号汉墓竹牍一为例:

五年十一月癸卯朔庚午,西乡辰敢言之:郎中〔五〕大夫昌自言母大女子恚死,以衣器、葬具及从者子、妇、偏下妻、奴隶、马牛物、人一牒,牒百九十七枚。昌家复无有所与,有诏令,谒告地下丞以从事。敢言之。

根据竹牍内容,墓主人下葬于西汉吕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为女性,名字为恚,长子昌是五大夫。此竹牍还交代了移徙地下的人员与物品,即“物、人一牒”,具体来说,包括“衣器、葬具”、“子、妇、偏下妻”、“奴婢、马牛”等。

告地书基本的格式为:(时间)+(发送人)+敢言之+(内容)+书到为报、敢言之+(时间)+敢移或移+(接受人)+亭手

不同的告地书大致按格式行文,具体看来会同此格式有部分差异。此行文模式与汉朝时的官府文书一致,可以判断告地书是对官府公文的模仿。

东汉时代的买地券与镇墓文(另外两种丧葬文书)是在告地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对告地书的研究也从侧面反应了汉初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制度。

相关

  • 种群瓶颈种群瓶颈效应或人口瓶颈(population bottleneck;genetic bottleneck)是指某个种群的数量由于突然的灾难所造成的死亡或不能生育造成减少50%以上或者数量级减少的事件。种群瓶颈
  • 羟钴胺羟钴胺(OHCbl, or B12a)是维生素B12的一种天然形式,或者叫维生素B12类中的一种。它是钴胺族化合物中的一个基本成员。许多用于商业化生产维生素的产生菌所产生的就是羟钴胺形
  • 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英语:Casablanca,港台译《北非谍影》)是一部1942年的美国爱情电影,影史上最成功的经典电影之一。本片荣获1944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这
  • 欧洲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或欧洲联邦共和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Europe 或德语:Bundesrepublik Europa)是指由传统欧洲国家联合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主权国家。这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与美利坚合
  • 杜象亨利-罗伯特-马塞尔·杜尚(法语: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
  • 他鲁每他鲁每(琉球语:他魯毎/タルミィ  ?;?-1429年)是琉球国三山时代南山王国的末代国王,于1415年至1429年在位。据琉球官修史书《球阳》记载,他鲁每是南山王汪应祖的长子。1413年,其父汪
  • 沃思湖站沃思湖站(英语:Lake Worth Station)是三铁路在沃思湖的一座通勤铁路站。此车站位于沃思湖路(SR 802)(英语:Florida State Road 802)和I-95(英语:Interstate 95 in Florida)的交界处,于19
  • 巴格鲁巴格鲁(Bagru),是印度拉贾斯坦邦Jaipu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2089(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2089人,其中男性11571人,女性10518人;0—6岁人口3954人,其中男2064人,女1890人;识字率52.
  • 谛义证得经《谛义证得经》(梵语:Tattvārtha Sūtra,亦作Tattvarth-adhigama-sutra或Moksha-shastra)是乌玛斯伐蒂(梵语:Umaswati)在公元2至5世纪内某一时期写成的耆那教经典。 这是其中一部以梵语写作的耆那教经典。 名词由梵文字词和组成。解作“真实、真理”,而解作“本质、意义”,合起来就是“真实的本质”的意思。《谛义证得经》被视为其中一部最早期且最具权威性的耆那教经典,为天衣派、白衣派和其他耆那教分支一致认可。这是一部哲学性著作,它在耆那教里的重要性与印度教中
  • 抗噪耳机抗噪耳机,亦称为主动式抗噪耳机或降噪耳机,为借由主动噪音控制机制(ANC)可消除周遭令人不快之声音(亦即噪音)的耳机。原理为使用一个以上靠近耳朵之麦克风接收外界噪音,并以电子电路产生和噪音音波相位相反之讯号。当此反相讯号产生时,破坏性干涉消除了佩戴耳机者本来所能听到之外界噪音。相对于主动式抗噪耳机,强调隔音机制之耳机称之为被动式抗噪耳机或隔噪耳机,然而机制和主动式完全不同,主要目的为隔绝防止噪音进入耳道。抗噪机制使人不提高过多音量即可享受音乐。也可不放音乐只是使用降噪功能,帮助飞机或列车之乘客睡眠。抗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