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独白(Internal monologue) ,也称为自我对话(Self-talk)或内在语言(Inner speech) ,是一个人的内在的声音,在有意识时提供思想上的口头独白。 通常与一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在规划、解决问题、自我反思、自我形象、批判性思维、情感、和默读(在脑海中阅读)时尤为重要。此外,它与许多精神障碍有关,例如抑郁症。而像是认知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 ,会策略地调节认知行为以减轻症状。内心独白可能反映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信念。
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内在语言来自外部,像是精神分裂症的幻听 。另外,并非所有人都有口语的内心独白。自由流动的思想和经验(无论是不是口语的)都被称为意识流 ,意识流也可以指文学中的相关技术 。
列夫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指出,在小时候的自我中心语言(egocentric speech)或私语(private speech)中,内心独白就有了前兆。
内在语言与自我概念息息相关,而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也与语言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然而,有些内心独白或内在声音的例子被认为是在自我之外,例如幻听 , 消极或批判的思想会概念化,成为内在批评及某种天外之音(英语:Interior locution)。 这是被称为“思想插入”的一种错觉 。
良心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内在声音”。
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内心独白。大多数人报告,至少在某些时候不会经历内心独白。 这在儿童中尤为普遍,并被引用为“思维语言假设”的证据,该假设提出了大脑的基础语言,或称“心理语言”(mentalese)(这概念不同于母语)。
一项研究发现,内在语言最常见于涉及自我调节(例如计划和解决问题),自我反思(例如情绪,自我激励,外表,行为/表现和自传)以及批判性思维(例如评估、评判和批评)。
20世纪20年代,瑞士发展心理学家尚·皮亚杰 ( Jean Piaget)提出一种观点,自我中心语言(大声对自己说话)是说话的最初形式,从中会发展出“社会性语言”,而自我中心语言会随着儿童长大而消失。 在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提出了相反看法,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从社会性语言发展而来,成为一种内心独白,而不是消失。 这种解释已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社会起源到内在语言隐含着“内心对话 ”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与自己内部合作”的形式。 然而,维果茨基认为内在语言具有自己的句法特点,与口头语言相比,会大量使用缩写和省略(与书面语言相比更是如此)。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1998)写道,“出于更为私人的目的,像是内在表现(inner display)、自我检查、自我批评,社会性语言特别容易被选择”,而对于这个结论,其他人则持有不同的理由。
内心独白的概念并不新鲜,但fMRI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借由观察局部的大脑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在语言的机制,
研究揭示了内心对话与内心独白在神经激活的差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内心独白激活颞上回和左下额回 ,这是在任何语言都会被激活的标准语言系统。然而,内心对话指出了几个额外的神经区域。研究表明,重叠区域与思考其他人内心有关。
关于内在语言的研究,Fernyhough说:“内在语言的新科学告诉我们,它完全不是孤立的过程。大部分自我对话的能力来自于在不同观点之间协调对话的方式。 ”基于功能医学成像的解释,Fernyhough认为内部对话的语言系统与社会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右半球,靠近颞叶和顶叶交叉点的位置)相结合。神经成像似乎支持维果茨基的理论,即当个人与自己交谈时,如同他们正在进行实际的对话。有趣的是,个体并没有表现出与沉默独白相同的神经激活安排。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支持这两个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已显示内在语言远在黑索氏回(英语:Transverse temporal gyrus)(颞横回)的颞叶就有更重要的激活。
然而,必须谨慎地采用神经成像的结果,因为自发的内在语言与根据需求所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在研究中,要求个体根据需求与自己交谈,这与一个人心中内在语言的自然发展不同。内心独白的概念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研究,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有许多主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