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脊髓灰质炎
✍ dations ◷ 2025-04-26 12:22:51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疫苗(英语:Polio vaccines)又称小儿麻痹疫苗。是一种用来对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疫苗,世界上主要通用类型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所研发出来的“索尔克疫苗”,此疫苗于1952年首度试验,内含一剂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病毒。第二类则是由阿尔伯特·沙宾利用减毒性脊髓灰质炎病毒所研发出来的“沙宾疫苗”,这种疫苗的临床试验开始于1957年,并于1962年获得许可。此两种疫苗几乎将脊髓灰质炎消灭殆尽,使全世界的病例从1988年的约35万例,减少到2007年的1000余例,2014年是359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全球儿童都应该接种以避免罹患小儿麻痹。索尔克疫苗是非常安全的疫苗,顶多注射的局部位置会发生轻微的泛红或是疼痛症状;沙宾疫苗则可能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大约每一百万人中会出现三位这种症状。两种疫苗对妊娠人士、艾滋病患者皆相当安全且仍旧有效。两种疫苗皆列于最基本的健康照护系统中最必要的药物清单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登录有案 2014年每剂口服疫苗批发价大约在0.24美元, 在美国注射疫苗大约需25-50美元。索尔克疫苗与沙宾疫苗相比,主要区别:1936年时,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Maurice 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并以甲醛杀死病毒,以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难以获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尝试刚开始就受到阻碍。在测试疫苗时,布罗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来作实验,接着再将疫苗接种于3000名儿童,其中多人出现了过敏反应,且没有出现免疫作用。费城的病理学家约翰·科勒默(John Kollmer)也在同年宣称研发出疫苗,不但同样没有使人免疫的能力,还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到了1948年,由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所领导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团队,在实验室的人体组织中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恩德斯与同事托马斯·哈克尔·韦勒和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也因这项贡献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此之外,同时期还有多项关键发现:包括病毒的3种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与第三型(PV3,Saukett);还有人体麻痹前血液中会出现病毒的现象,以及γ-球蛋白型态抗体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美国在1952年与1953年,分别增加了5万8000与3万5000个病例,高于先前每年约2万人的增加速度。当时在纽约莱德利实验室(Lederle Laboratories)的希拉里·科普罗夫斯基曾宣称在1950年成首先成功研发疫苗,不过直到索尔克疫苗投入市场后5年,他的疫苗才正式脱离研究阶段。此外,沙宾疫苗研发时所用的减毒性病毒样本,也是由柯普洛夫斯基所提供,但他自己的疫苗因为部分会恢复致病性而失败。第一种有效的疫苗,是匹兹堡大学的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在1952年研发完成,这种疫苗称为“去活化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称“索尔克疫苗”,是利用3种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发。这些病毒首先培养于一种称为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猴子肾脏组织,之后再以福尔马林处理使其失去活性。注射索尔克疫苗可使血液产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抗体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发生,并保护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进而阻碍脊髓灰质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产生延髓型脊髓灰质炎(bulbar polio)以及后脊髓灰质炎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的风险。不过由于此疫苗并无法保护肠道的黏膜内衬(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种索尔克疫苗的人们仍可能持续散播疾病。1954年,疫苗于宾州匹兹堡的阿森纳小学(Arsenal Elementary School)与华生儿童之家(Watson Home for Children)展开试验。之后又在汤玛斯·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称为弗朗西斯实测(Francis Field Trial)的大规模试验工作,一开始是在维吉尼亚州的麦克林(McLean)进行,对当地富兰克林·谢尔曼小学(Franklin Sherman Elementary School)的大约4000名儿童进行接种;最后在美国的44个州中,总共有大约180万名儿童受试。测试中约有440,000位儿童接受了一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另有210,000位儿童接受由培养基制成的安慰剂;对照组则是由120万名无接受疫苗的儿童构成,并研究观察他们是否受到脊髓灰质炎的感染。结果发表于1955年4月12日,这场测试显示索尔克疫苗在对抗PV1方面有60%到70%的效果;而对抗PV2与PV3的效果则达到90%以上。索尔克疫苗在1955年获得许可,儿童接种活动也在不久后开始。March of Dimes组织在美国推动大规模防疫计划,使美国到了1957年时,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国一直到1960年代仍广泛使用。强效型的IPV在1987年于美国通过许可,是目前美国所用的疫苗之一。在索尔克疫苗获得成功后数年,阿尔伯特·沙宾也研发出又称“沙宾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这种疫苗是利用减毒性活病毒所制成,原理在于使病毒处于低于一般体温的非人类细胞中,进而使病毒的基因组自然发生突变。减毒性的沙宾1号病毒株(Sabin 1 strain)与其带致病性的亲代(PV1血清型)之间,共有57个核苷酸的发生替换;2号病毒株有2个核甘酸替换,使其毒性减弱;3号则有10个替换参与毒性的减弱。主要的减毒性因素在于突变发生于3株病毒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茎环结构发生变化,减低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转译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宾疫苗中的减毒性病毒在肠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复制;不过在神经系统组织中则否。此外,沙宾疫苗在服用上较为简易,且免疫时间也较索尔克疫苗为久。1961年,第一型与第二型病毒的单价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单价疫苗是只针对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获得许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许可也获通过。到了1963年,三价口服OPV许可通过,并逐渐取代去活化病毒,成为多数国家主要使用的疫苗类型。在1961时,全美国的病例只剩下161例。口服沙宾疫苗中所含的减毒性病毒有可能再度转变,成为带有致病性的病毒。因此而生的病毒称为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产生疫苗相关麻痹与一般外源性的脊髓灰质炎无法辨别。这种情形相当少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发生相关麻痹的概率约为1/25万首次接种剂次),但仍在一些口服疫苗涵盖率较低的地区爆发,可能原因在恢复致病性的病毒与疫苗中的病毒相近,因此本身就是疫苗的对抗目标。中国曾在2006年发生VDPV疫情。其他发生地点还有柬埔寨(2005年-2006年)、缅甸(2006年-2007年)、伊朗(1995年,2005年-2007年)、叙利亚、科威特、埃及,以及尼日利亚(2007年)等地。为了完全避免疫苗相关麻痹,脊灰灭活疫苗正在逐渐取代脊灰减活疫苗。每75万名疫苗接受者中,平均约有1人产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不过详细的发生比例依地区而异,且成人发生的机会也高于儿童。此外,免疫不全(immunodeficient)的儿童,尤其是B淋巴细胞疾病患者,由于合成抗体能力较弱,得到VAPP的机会较一般儿童为高。VAPP曾于白俄罗斯(1965年-1966年)、埃及(1983年-1993年)、伊斯帕尼奥拉岛(2000年-2001年)、菲律宾(2001年),以及马达加斯加(2001年-2002年)。与海地(2002年)等地方爆发。1960年,一些用来制备疫苗的恒河猴肾脏细胞中发现了SV40病毒。这种病毒也是因此而发现,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可感染猴子,也可使啮齿类生出肿瘤的病毒。在人类方面,SV40可见于特定种类的癌症肿瘤中,但到目前为止并无确认可导致癌症发生的情况。SV40存在于一些使用于1954年到1962年间的IPV库存,在OPV中则无发现。根据估计,可能有1000到3000万名左右的美国人接受了含有SV40的疫苗。而后来的分析也显示,一些前苏联集团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和部分非洲地区,也曾使用含有SV40的疫苗。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在1998年所进行的资料分析研究显示,接受这些含有SV40的疫苗,并不会导致得到癌症的机会增加。而瑞典另一项针对接受了可能含有SV40的疫苗所做的研究,也显示这些疫苗并无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相关
- 声带囊肿声带囊肿(Vocal fold cysts)是膜质声带的良性肿块。这些囊肿是通常为黄色或白色的封闭的囊状结构。他们通常单方面的在声带的中间边缘处之中点形成。然而,它们也可以在声带的头
- 腐生细菌腐生生物指的是从其他生物尸体、动物组织或是枯萎的植物身上获得养分的生物。腐生生物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分,因此属于异养生物的一类。包含了真菌、细
- 外毒素外毒素(英语:Exotoxin)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能损坏宿主细胞或引起宿主细胞代谢紊乱,其毒性甚强,可造成重大损害。医学导航:毒理学毒理学 / 毒素中毒和毒性解毒剂
- 夸休可尔症夸休可尔症(英语:Kwashiorkor),即恶性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質缺乏症,台湾亦称作红孩儿症,是一种营养不良症,其致病原因尚有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导致。此病症通常发
- Population MattersPopulation Matters(双关语,可理解为人口事情或人口至关重要或人口控制运动)是一个注册于英国的慈善组织、智库及倡导团体,前身为“理想人口信托”("Optimum Population Trust")。
- 头颈癌头颈癌(Head and Neck Cancers)是指位于头颈部位,除了脑癌以外的其他恶性肿瘤。较常见有口腔癌、鼻咽癌,另外还有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窦癌、唾液腺癌以及甲状腺癌等。头颈
- 弗雷德里克·桑格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 皇家奖章(1969年) 盖尔德纳国际奖(1971年) 科普利奖章(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OM,CH,CBE,FRS(英语: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英国生物化学家,曾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英语:monobactam)、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
- 压强压强,是作用在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每单位面积的力(Force)的大小,即是分布在特定作用面上之力与该面积的比值。压强可用任意之力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压强的国际标准单位为
- 猫抓病猫抓病是一种由巴通体科的韩瑟勒巴通氏菌(学名: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的亚急性细菌性疾病,至1950年代则发现此病多经猫抓伤或咬伤而造成感染,主要传播媒介是家猫,主要病发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