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倍群G

✍ dations ◷ 2025-09-04 16:47:12 #单倍群G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不同类型,用从A到T的字母作为索引,使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来进一步细分。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Y染色体亚当,在遗传学上是理论上人类父系的最近共同祖先,生活在6-20万年前。单倍型类群 A00单倍型类群 A0单倍型类群 A1单倍型类群 B单倍型类群 D单倍型类群 E单倍型类群 C单倍型类群 F1-F4单倍型类群 G单倍型类群 H单倍型类群 I单倍型类群 JK*单倍型类群 L单倍型类群 T单倍型类群 K1-K4单倍型类群 M单倍型类群 N单倍型类群 O单倍型类群 Q单倍型类群 R单倍型类群 S单倍型类群A是非洲人的子单倍型类群,现代的所有单倍型类群起源点。BT是单倍型类群A的分支。 它有两个主要谱系,单倍型类群B和CT。定义突变分离CT(除A和B的所有单倍型类群)为M168和M294。这些突变早于“走出非洲”的迁移。DE突变的定义可能发生在非洲东北部,大约65、000年前。 P143突变定义了单倍型类群CF。可能发生在那时,将现代人类带至亚洲南部海岸。单倍型类群F发现于大约90%的世界人口,但几乎完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之外。IJ的突变对应于45000年前的一个中东或南亚地区的移民浪潮,随后迁移到欧洲 (克罗马侬人)。 单倍型类群G,30000年前起源于中东地区,或更东的地区至巴基斯坦,并迁移至欧洲引发新石器革命。单倍型类群H可能30000-40000年前起源于印度,并随罗姆人迁移至西方。单倍型类群K在欧亚大陆, 澳洲和南太平洋分布极广。单倍型类群L主要分布于南亚。单倍型类群M则最流行于美拉尼西亚。NO单倍型类群在35000-40000年前出现在亚洲。 单倍型类群N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并扩散到西伯利亚北部和西部,最常见分布于乌拉尔语系人群。单倍型类群O最常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少量分布于大洋洲、中亚和南亚。单倍型类群P引出了群组Q和R,并且很少发现在其未分化的阶段。很可能起源于中亚或阿尔泰地区。单倍型类群Q也起源于中亚,向东迁移到北美。NO单倍型类群在35000-40000年前出现在东亚。单倍型类群N可能起源于亚洲东部并向北和向西传播于西伯利亚,高频分布于一些乌拉尔语系人群。单倍型类群O最常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在大洋洲主要为其下游的O3,在南亚主要为其下游的O2a1和O3,在西伯利亚主要为其下游的O1。单倍型类群 P (M45)有两个分支。Q-M242和R-M207,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M45,至少18 单核苷酸多态性。Q被定义由SNP M242。认为出现在大约35000-40000年前的中亚。单倍型类群Q的亚类型和定义变异,根据2008 ISOGG树在下文提供。ss4 bp、rs41352448不出现在ISOGG 2008树,因为STR。作为一种新型的Q系(Q5),在印度人中已经被低频率发现2008 ISOGG树单倍型类群R的定义由SNP M207。大部分单倍型类群 R表现为R1a和R1b。 R1a可能起源于欧亚大草原,伴随斯基泰人文明和原始印欧语人群的扩张。主要分布于中亚、南亚和东欧。R1b可能起源于中亚。在西欧占主导地位,也稀少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子群R1b1a2 (M269)在现代欧洲人分布最常见,特别在西欧。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进化树各族群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 著名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人

相关

  • 限制酶限制酶(英语:restriction enzyme)又称限制内切酶或限制性内切酶,全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能将双股DNA切开的酶。切割方法是将糖类分子与磷酸之间的键结切断,进而于两条DNA链上
  • 德莱顿约翰·德莱顿(英文:John Dryden,1631年-1700年),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是1668年的英国桂冠诗人。 他被当做是王政复辟时期的主要诗人,以至于这一段文学史被称
  • 真蛸胺章胺(或称章鱼胺,真蛸胺)是一种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的内源生物胺,见于多种动物组织中,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神经递质。生物内D-(−)-章胺是由酪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下羟基化
  •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英语: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通称万有引力定律,定律指出,两个质点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
  • 国际再生能源组织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英文: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缩写:IRENA)是一个于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的环保组织,现时有131个成员组织及政府,和37个要成为会员的签署
  • 坎昆宣言坎昆宣言(Cancun Declaration)是2016年12月3日在墨西哥坎昆发表的宣言,是在12月2、3日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举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COP13),由各国部长通过在农
  • 詹姆斯·汉森詹姆斯·爱德华·汉森(英语:James Edward Hansen,1941年3月29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兼职教授,曾在NASA工作,以对气候学的研究而知名。他从1988年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并提
  • 亮岛坐标:26°20′29″N 120°13′25″E / 26.3414°N 120.2236°E / 26.3414; 120.2236亮岛,古称横山,旧称浪岛,位于马祖列岛北竿与东引之间,行政上隶属中华民国连江县北竿乡桥仔村
  •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逼真地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时期,该剧本被认为创作于大约1591年。这部戏剧有时被分类为悲剧(早期的四开本),但是更准确的分类
  • 理查德·阿贝格理查德·威廉·海因里希·阿贝格(1869年1月9日-1910年4月3日),德国化学家。他所提出的阿贝格规则,即某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之差为8启发了吉尔伯特·路易斯的研究,被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