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行星做出定义,规定行星即为按轨道围绕恒星运动、尺寸大到足以保持流体静力平衡并且清除邻近的小天体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天体在尺寸上足以令其引力克服内部刚性,并因此成为圆形(椭球形)。“清除邻近小天体”的实际意义是指卫星大到其引力足以控制附近的所有物体。根据国际天文联会此一定义,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所有以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并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但未能清除附近小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除太阳、行星和矮行星外,太阳系内的所有其它天体则称为太阳系小天体。此外,太阳和另外十余颗卫星尺寸也大到足以达成流体静力平衡。除太阳外,这些天体都属于“行星质量天体”,简称“行质天体”(planetary-mass object,缩写为planemo)。以下列表中列出了太阳和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行星质量天体。太阳的轨道特性列出的是其与银心的距离。其它所有天体按其与太阳的间隔距离排序。
太阳是G型主序星,其质量达到整个太阳系的近99.9%。
行星的大小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并且可以清除邻近的小天体。太阳系内共有四个类地行星和四个气体巨行星。其中气体巨行星的质量达到整个太阳系中除太阳外物质总质量的99%。
太阳系中有19个已知卫星大小上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行星科学家艾伦·施特恩(Alan Stern)称这些卫星为“卫星行星”(satellite planets)。不过,这其中有多颗将无法再保持流体静力平衡,例如除土卫六和土卫五外土星所有的卫星。还有些卫星曾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但其外型已经没有再保持很圆的形状,这些也没有列入下表,例如土卫九。所有卫星首先按其与太阳的距离从近至远排序,其次则是按其与围绕的行星的距离由近至远排序。
矮行星的大小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但尚未清除邻近的小天体。截止2014年5月中旬,国际天文联会共计认可存在的矮行星有五个。谷神星的轨道位于主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其他几颗轨道在海王星以外的矮行星则进一步分类成类冥矮行星。
下表中列出了尺寸上足够成为矮行星的海王星外天体,另外还有数十个也可以列入。创神星和亡神星都已知存在卫星,并且可以确定其相应星体的质量。两者的质量都超过5×1020千克,满足IAU的行星定义中将其分类为矮行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