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的古典主义

✍ dations ◷ 2025-04-05 00:50:07 #文学流派,德国文学

魏玛的古典主义在德国文学中指的是1786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之后的阶段,魏玛的古典主义大约延续到1810年。有时,魏玛的古典主义也被用来指称有着亲密友谊的作家歌德与席勒共同的创作时期,这段时期始于1794年,终于1805年。

魏玛的古典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乐观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个人主义、创造事业的激情的总和。它克服了两种运动的单一性,它的目标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和谐。

对于魏玛的古典主义来说,古典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及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古典时期的艺术被视为具有恒久价值的典范。

魏玛的古典主义的作品诞生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了。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世界。艺术家们希望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创造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人类的力量应该以一种受到抑制的、和谐的形式被表现出来。极端的东西应该避免。(启蒙运动:太多理性,狂飙突进运动:太多感情。)

当考古学家兼艺术研究者温克尔曼(1717年-1768年)1755年写下关于对“希腊绘画与雕塑作品的模仿”的想法,并在1764至1767年创作《关于古代艺术的诗歌》的时候,他并没有预料到这些作品会在19世纪仍能对主要以罗马文化为榜样的艺术和文化产生影响。温克尔曼要求对古代的艺术的模仿。他认为:希腊人的艺术之所以值得仿效是因为它是以下特质的统一:美、和谐、平衡、对于典型中的特别之处的扬弃、灵与肉之间的协调一致。

温克尔曼对于希腊艺术的美学思考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思想基础。文学上的古典主义,即后来所谓的“魏玛的古典主义”也忠于他的原则。

这段时间中发生的最震惊世界的事件可能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及法国和其它欧洲大国进行的第一次同盟战争。

1794年,当席勒和歌德在耶拿的一次报告会上相识的时候,他们对彼此的评价就相当一致。席勒写给歌德的两封信——一封写于1794年8月23日,一封写于8月31日——对两人的相互认识、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就是此后两人后来的往来书信。席勒和歌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方。因此席勒使歌德重新开始作为诗人进行创作,而歌德使席勒从个人的狂飙突进时期中脱身,进入古典主义阶段。

法国大革命,以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构成了魏玛的古典主义的基础。追求和谐地调和矛盾是古典主义艺术观的核心问题。通过模仿古代的艺术理想,人们寻求完美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当歌德在自然中寻找可以体现所有现象间普遍联系的模型的时候,席勒以历史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

其它的标志有:

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重要的主题包括人道和宽容。最重要的体裁是戏剧,而抒情诗和叙事诗则不那么重要。优美的语言在那时的文学中是典型的。

相关

  • 声疗声疗(Therapeutic acoustic wave),是利用机械波将能量输入人体以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方式。而常用的声疗方式包括利用频率为人类听觉范围高的超音波进行治疗的治疗用超音波或称
  • 季候风季风(又称季候风)是周期性的风,随着季节变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传统定义,非全球性季风定义)。主要发生在季风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非几内
  • 被钉死耶稣被钉十字架(英语:Crucifixion of Jesus),耶稣被逮捕后以十字架处死的事件,一般认为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犹太行省,最可能在公元30到33年之间。虽然历史学家对这个事件的准确细节
  • 有氧代谢代谢(英语:Metabolism /məˈtæbəlɪzəm/,来自希腊语:μεταβολή / metabolē “改变”),亦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的集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
  • 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英语: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阐明,孤立系统的总能量 E {\displaystyle E} 保持不变。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
  • 生物质能生物质(Biomass)是指能够当做燃料或者工业原料,活着或刚死去的有机物。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也包括以生
  • 沃拉大屠杀沃拉大屠杀( Rzeź Woli)是发生于波兰首都华沙沃拉,纳粹德国军队于1944年在华沙起义期间有系统地杀害大约40,000-50,000人。1944年8月5日至12日之间,数以万计的波兰平民与地下军
  • 博特拉大学雪兰莪沙登(总校)博特拉大学(马来语: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简称:博大(UPM)(又称布特拉大学,或布大),是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南面附近高科技地段,地处马来西亚硅谷的一所国立大学
  • 军事情报局阿勃维尔(德语:Abwehr;.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 恩斯特·海克尔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