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字子野,又称晋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和县)人,受封于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晋国的盲人乐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其出仕年代约在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期间。
师旷生而无目,自称“盲臣”。曾担任晋国大夫,精音律,善弹琴,相传其谱作有《阳春》《白雪》等著名琴曲。 也会鼓瑟。晋平公曾铸有大钟,乐工都以为音律和谐,只有师旷说“不调”,后来齐国乐师师涓证实师旷所言不假。师旷撰《宝符》100卷。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这是他勉励晋平公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事迹,出于刘向<说苑>,以三个比喻说明老年时才学习,虽成效低、学得慢,但总比不学习好。
《左传》记载了师旷的民本思想。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晋悼公问师旷对卫人逐君的看法,师旷直言:“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比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