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 dations ◷ 2025-05-15 18:55:39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旧名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K代表希腊文的kreta,是白垩的意思。是介于白垩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界线,富含铱的黏土层,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这段期间发生大规模的绝种,包括恐龙和其他的动物族群,都遭受灭绝的命运。是一个位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之一。在70年代晚期,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犹加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这个陨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由于该陨石坑的规模与年代,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成因,并造成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撞击事件发生前160万年分裂而成。德干暗色岩是在6,800万年前到6,000万年前所形成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在6,600万年前,西高止山脉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爆发。这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持续了近三万年之久。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可能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该次灭绝事件灭绝了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生物。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熔岩地形,被估计最大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印度的一半面积,而后经由侵蚀作用与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大小。目前所能直接观测的熔岩面积约为51.2万平方公里这次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似乎与全球暖化有关。有证据指出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的50万年内,大气温度曾上升8°C。
相关
- 子囊果子囊果(ascocarp, ascoma,複數為ascomata)是子囊菌门真菌的子实体,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织组成。子囊果内可能含有上百万个子囊,每个子囊内均可产生八枚子囊孢子。子囊果的形状多为盘
- 资源导向型经济资源导向型经济(Resource-based economy, RBE),由维纳斯计划(金星工程/The Venus Project)的建筑工程师、工业设计师、未来学家的雅克‧法斯科发起,核心宗旨是用“科学技术和方
- 滴滴涕DDT,中文又作滴滴涕,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6H4)2CH(CCl3)。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对人类毒性低,曾经是最著名的合
- 砷中毒砷中毒是一种肇因于体内砷含量提升的医学病征,指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酵素,在砷的影响下受别构调节作用而导致。一般也视为是重金属中毒。若于短时间产生砷中毒现象,其症状可能包
- 土壤气体土壤气体是土壤结构组成空间的间隔中所存在的气体。在一般土壤中,主要的气体包含了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当中的氧气至关重要,因为植物根系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
- 第一宇宙速度宇宙速度(英语:cosmic velocity),是指物体从地球出发,要脱离天体重力场的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统称。计算宇宙速度的基本公式如下:航天器按其任务的不同,需要达到这四个宇宙
-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地球或一些区域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这是一个环境涵盖了所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可分为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对比建成环
- 新泽西州新泽西州(英语:State of New Jersey),简称新州,是美国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缩写NJ。其命名源自位于英吉利海峡中的泽西岛;其昵称为“花园州”。新泽西州通常被划分在美
- 2nd黄体制剂(英语:Progestin)是一种合成的孕激素,与孕酮有类似效果。Progestin的两种最重要用途为激素避孕(英语:Hormonal contraception)(独立或与雌激素一同使用)以及作为激素替代疗法
- 古翅下纲在传统上,古翅下纲(拉丁语学名:Palaeoptera)这个称呼被用于那些有翅膀昆虫的祖先族群(大部分已经灭绝),例如:蜻蜓、豆娘、蜉蝣等。它们不像新翅下纲的昆虫那样可以把翅膀折叠回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