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 dations ◷ 2025-07-20 17:17:24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旧名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K代表希腊文的kreta,是白垩的意思。是介于白垩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界线,富含铱的黏土层,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这段期间发生大规模的绝种,包括恐龙和其他的动物族群,都遭受灭绝的命运。是一个位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之一。在70年代晚期,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犹加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这个陨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与古近纪交接时期。由于该陨石坑的规模与年代,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成因,并造成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撞击事件发生前160万年分裂而成。德干暗色岩是在6,800万年前到6,000万年前所形成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在6,600万年前,西高止山脉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爆发。这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持续了近三万年之久。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可能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该次灭绝事件灭绝了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生物。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熔岩地形,被估计最大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印度的一半面积,而后经由侵蚀作用与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大小。目前所能直接观测的熔岩面积约为51.2万平方公里这次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似乎与全球暖化有关。有证据指出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的50万年内,大气温度曾上升8°C。

相关

  • 生殖器疣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英语:Genital warts),也称性器疣或性病疣,俗称椰菜花或菜花,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为菜花状肉芽,常发于生殖器,肛门等部位。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突病毒(human papil
  • 黑棘皮症黑色棘皮症(拉丁语: Acanthosis nigricans),又名棘皮症、黑棘皮症、棘皮病等,常伴有肥胖的一种皮肤病变。属副肿瘤性疾病、先天性/发育性病症,病发部位多于皮肤、皮下、外分泌、
  •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于1912年发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处理城市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它能从污水中去除溶
  • 降主动脉主动脉(希腊语:αορτή)是一大血管,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起始主干,它发自左心室。主动脉是身体最大的动脉,直径有2.5-3.5 cm。形如拐杖,弓形开端,向下直到骨盆区。在解剖学、外科学上
  • cytochrome P450结构 / ECOD细胞色素P450(英语:cytochrome P450)超家族(官方缩写为CYP)是一大类多种多样的酶。大多数细胞色素P450酶的功能是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细胞色素P450的受质包括有:如脂
  • 蕈类(注音:ㄒㄩㄣˋㄌㄟˋ;拼音:xùn lèi),通称蘑菇、菇类,是大型、高等的真菌,子实体通常肉眼可见。菌丝具横隔壁,将菌丝分隔成多细胞。不过,蘑菇一词通常是对蘑菇属(Agaricus)部分食
  • 波兰人瓦迪斯瓦夫一世·尼古拉·哥白尼·Jan Kochanowski·Ignacy Krasicki·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Stanisław Staszic·弗雷德里克·肖邦·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亨里克·维尼
  • 成为日本吞并琉球指的是1872年至1879年期间大日本帝国废除并吞并琉球国、设置冲绳县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明治时代日本政府将此事称为“琉球处分”(日语:琉球処分/りゅうきゅうしょぶ
  • 自杀预防自杀预防(Suicide prevention)是个雨伞术语,是指区域性公民组织、医疗专业(英语:health professional)人士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了减少自杀发生率而做的各种努力。除了直
  • 南洋杉科南洋杉科(学名:Araucari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下的一个科,包括贝壳杉属、南洋杉属、瓦勒迈杉属、短叶杉属(已灭绝)和南洋杉型木属(已灭绝),共5属41种,分布在大洋洲、南美洲及南亚。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