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温哥华史丹利杯赛后骚乱事件

✍ dations ◷ 2025-11-28 11:01:56 #体育骚乱,2011年加拿大,2011年体育,2011年骚乱,加拿大体育史,加拿大事件,温哥华体育,冰球,2011年6月

2011年温哥华史丹利杯赛后骚乱事件是2011年6月15日发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中心的一次骚乱。事件起源于2011年史丹利杯冰球赛温哥华加人队在决赛第七场(亦即最后一场)赛事中输给波士顿棕熊队。骚乱中有最少140人受伤,当中包括9名警员,至少四人被利器刺伤。当晚共有101人被捕,其后再有16人被捕。类似的骚乱也曾于1994年史丹利杯决赛中温哥华加人队输给纽约游骑兵队之后发生。

史丹利杯冰球决赛期间,温哥华市政府每逢赛事进行当晚将邻近罗渣士体育馆的一段佐治街封闭给行人专用,并在街上设立两个大型电视屏幕让球迷欣赏赛事。警方在行人专用区外围设立检查站以控制人流,若发现有意进入行人专用区的民众携带酒精饮品的话则当场将之充公。当局吸取了1994年史丹利杯骚乱的教训,下令市中心一带的酒铺在赛事开始前数小时关门。决赛头六场赛事举行时,每晚约有7万人在行人专用区内观赏赛事,秩序大致良好;另外2010年冬季奥运会期间当局亦曾在市中心顺利实施类似但较小型的安排。决赛第七场赛事举行当日,约有10万人涌到行人专用区,当中不少人顺利绕过警方检查站进入会场。

第七场比赛期间因球证多次对温哥华加人不利的误判及波士顿棕熊多次的犯规而球证却视而不见(其中一个进球更加是波士顿棕熊球员侵犯温哥华加人球员情况下进的),致使温哥华加人最后惨败给波士顿棕熊4-0。比赛之后场外的球迷情绪非常激动,因而引发今次事件。

随着赛事于晚上7时45分结束,部分在场观众开始将水樽和其他杂物扔往大屏幕,骚乱亦开始成形。有人将旗帜和球衣纵火,而加拿大邮政公司大楼门外一辆汽车亦被推翻。有目击者表示一班人在赛事第一局时已高呼“去动乱吧”("Let's go riot, let's go riot"),而这班人后来亦有份推倒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汽车被推倒后,民众跳到车上,其后将之纵火。附近另一辆汽车亦被纵火,消防员将火种扑灭后,该辆汽车被推翻并再度被纵火。两辆停在附近一个停车场的温哥华市警警车亦被纵火。骚乱中合共有17辆汽车被烧毁。佐治西街沿途一间银行和数间商铺的窗户被毁,部分商户的货品亦被人抢掠。骚乱人士被防暴警驱离佐治西街后转入固兰湖街和洛逊街,并进一步破坏沿途商户。过程中一名波士顿棕熊球迷更加被温哥华加人球迷从高处推下重伤,情况严重。

运输联线旗下驶经该带的巴士线被逼改道或停驶,而警方则封锁通往市中心桥梁的行车线,以便民众离开市中心及阻截进城人流。到了午夜,市中心内大部分民众已被驱散。温哥华市警在骚乱期间拘捕了101人。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将骚乱归咎于“一小撮滋事者”("a small group of troublemakers")。温哥华警察局长朱小荪则指骚乱的始作俑者是假扮成球迷的“罪犯和无政府主义者”("criminals and anarchists"),但这些言论却被部分人批评是警队将责任卸在别人身上。1994年史丹利杯骚乱调查报告的作者指出当局在事前计划方面有欠妥善,如允许车主将汽车泊在大屏幕附近,又没有移走报纸贩卖箱等可用作武器的物件。

初步估计骚乱引致的损失约有420万元,被抢掠的大型连锁商户包括哈德逊湾公司、西尔斯百货和伦敦药房等。

相关

  • 多细胞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多细胞
  • 弗里德利布·费迪南德·龙格弗里德利布·费迪南德·龙格(德语: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1794年2月8日-1867年3月25日),德国分析化学家。1819年在歌德的鼓励下,首次提炼了咖啡因。他也确认了颠茄提取物的瞳孔
  • 红移空间畸变红移空间畸变(英语:redshift-space distortions)是观测宇宙学(英语:Observational cosmology)中使星系团在红移空间中被拉长,而被拉长的方向轴指向了在地球的观测者的效应,又被称为
  • 查理三世 (西法兰克)(糊涂王)查理三世(法语:Charles III le Simple,879年9月17日-929年10月7日)西法兰克国王(898年-929年在位)。他属于已衰落的加洛林王朝,是国王路易二世的遗腹子。查理三世在其同父异母
  • 米克法勒乌乡坐标:46°3′0″N 25°50′0″E / 46.05000°N 25.83333°E / 46.05000; 25.83333米克法勒乌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Micfalău, Covasna),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中部,由科瓦斯纳
  • 潘廷评潘廷评(越南语:Phan Đình Bình/.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
  • 牟复礼弗雷德里克·W·莫特(英语:英语: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2月10日),汉名牟复礼,美国儒学学者、汉学家、中国学家、东亚学家。牟复礼中的“复礼”二字得自《论语》中的孔子言
  • 董枝明董枝明(1937年1月-),中国山东威海人,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起兼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培养了数名
  • 数字土著数字土著(英语:Digital native)指的是从小就生长在有各式数字产品环境的世代;相对的概念为“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表示长大后才接触数字产品并有一定程度上无法流畅使用
  •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德语:,又译《天谴》、《三侠屠龙》、《阿基里:神谴》)是一部1972年德国的独立电影,由沃尔纳·赫尔佐格编剧及导演、克劳斯·金斯基主演。电影原声由一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