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磁性

✍ dations ◷ 2024-07-01 09:39:05 #反磁性
抗磁性(Diamagnetism,亦作反磁性)是一些类别的物质,当处在外加磁场中,会对磁场产生的微弱斥力的一种磁性现象。抗磁性的成因,是当物质处在外加磁场中,外加磁场使得物质电子轨道(更精确的讲法:轨域)运动产生改变的连带效应。当施加一外源磁场B时,会对运动中的电子(电荷q)产生了磁力F:F = qv × B。此力改变了电子所受的向心力,使得电子轨道运动或是加速,或是减慢。电子速度因此受到改变,而连带改变了其与外加磁场相反方向上的轨道磁矩。考虑两个电子轨域:一个顺时针运动,一个逆时针运动。一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会使顺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增加,而使其自页面出来方向上的磁矩增加。同样的外加磁场则会使逆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减少,而使其进入页面方向上的磁矩减少。两者的改变都与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相抗衡。然而,外加磁场对于多数日常物质所感生的磁矩却非常小,因此净效应会是一种斥力。所有物质都会对外加磁场作出不同程度的抗磁性反应;但是对于同时拥有其他磁性性质的材料来说(如铁磁性和顺磁性),抗磁性可以完全忽略不计。那些仅仅或者很大程度显示抗磁性的物质被称之为抗磁性材料或者抗磁性子。那些被认为具有抗磁性的材料通常被非物理学家作为非磁性物质看待。它们包括水,DNA,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石油和一些塑料,和金属如水银(元素),金和铋。尽管物质抗磁性本质上是量子效应,但通过纯经典的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以获得一致的解释。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用于解释闭壳层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抗磁性。强度 B {displaystyle B} 的磁场作用在电荷量为 e {displaystyle e} 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的电子上,电子受洛伦兹力作用将进行频率为 ω = e B / 2 m {displaystyle omega =eB/2m} 的拉莫尔进动。单位时间内转动速度为 ω / 2 π {displaystyle omega /2pi } ,含 Z {displaystyle Z} 个电子的原子所产生的环状电流为(采用国际单位制)环状电流产生的磁矩等于电流强度与闭合环包含的面积。假定外场沿 z {displaystyle z} 轴方向。平均的环内面积为 π ⟨ ρ 2 ⟩ {displaystyle pi langle rho ^{2}rangle } ,其中 ⟨ ρ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 为电子到 z {displaystyle z} 轴的均方距离。可知磁矩为若电荷分布呈球对称,可设 ⟨ x 2 ⟩ = ⟨ y 2 ⟩ = ⟨ z 2 ⟩ = ⟨ r 2 ⟩ / 3 {displaysty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langle z^{2}rangle =langle r^{2}rangle /3} ,其中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2}rangle } 为电子到核的均方距离。则 ⟨ ρ 2 ⟩ = ⟨ x 2 ⟩ + ⟨ y 2 ⟩ = ( 2 / 3 )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2/3)langle r^{2}rangle } 。 若 N {displaystyle N} 为单位体积原子数,抗磁性磁化率为因为金属中含非定域电子,朗之万理论不适用于金属。自由电子气的抗磁性理论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理论,它包含了洛伦兹力下电子轨线被曲化后形成的弱反作用场。朗道抗磁性应当与泡利顺磁性相区别,后者与非定域电子自旋的极化相关联。虽然早在1778年,S. J. Brugmans就发现了金属铋和金属锑在磁场中存在某些抗磁性现象。但是直到1845年9月,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在外在施加磁场中,所有天然物质拥有不同程度的抗磁性,抗磁性这个词才正式在文献中使用。

相关

  • 毒素本文所指的毒素(英语:Toxin),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poison),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有机化学家路德维希(Ludwig Brieger)所提出。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
  • 青色青色又称绿蓝色,是指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波长大约为500-485奈米。青色可以是指黑色、绿色或蓝色,需根据前后文推断。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青色是木的一种象征;青色在中国文
  • 尸冷尸冷(Algor mortis)是指恒温动物死亡后,新陈代谢和产热停止,由于自然散热体温下降的现象。尸冷的温度下限是环境温度,但后来腐烂过程开始后,尸体温度可能又会上升。成年人类死亡后
  • 疲劳疲倦或疲劳,是生理信号的一种。是生物其中一种的不舒服感觉。大致可分为精神上和肉体上。短期的疲倦通常是由于过度活动并且缺乏休息所致,严重疲倦或可致命。一般认为疲倦的人
  • 柯霍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1843年12月11日-1910年5月27日),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为细菌学始祖之一,与路易·巴斯德共享盛名。1905年,因结
  • 黏液囊炎黏液囊炎(Bursitis),或称滑液囊炎、滑囊炎,是黏液囊的炎症。人体有超过150个黏液囊,常位于肌肉、肌腱、骨骼之间。黏液囊炎典型的症状是红、肿、压痛,常见原因为外伤、过度使用、
  • β内酰胺酶结构 / ECOD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又称为盘尼西林酶(Penicillinase)、头孢菌素酶(Cephalosporinase),是一类由某些细菌生成来提供多重抗药性,对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比如青霉素
  •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语:सिद्धा
  • 急救急救(First-aid)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在急病或意外发生时,在医生与护理人员到达前为生病或受伤的人,进行初步的救援及护理。急救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点:急救员抵达现场
  • 色胺色胺是一种见于植物、动物和真菌的单胺生物碱,含有一个吲哚核,结构与色氨酸类似(缺一个羧基)并因此得名。它以痕量存在于哺乳动物脑中,有认为是起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