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袋动物
✍ dations ◷ 2025-04-02 13:28:57 #有袋动物
有袋上目(学名:Marsupialia)动物是雌性个体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类动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等。现存物种如袋鼠、树袋熊主要分布于澳洲及附近岛屿,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数生活于中美洲与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则只有化石纪录,如袋狮、双门齿兽等。雌性有袋类拥有用来抚育幼兽的育幼袋,且拥有两条共用开口的阴道,分别通往子宫内不同部位;而雄性则通常拥有一具纯粹用来输送精液的分岔阴茎。不论雄性或雌性,废物都是经由一种称为泄殖腔的构造来排放。怀孕中的雌性会在子宫内长出卵黄囊以供给胚胎营养。由于没有完整的胎盘构造,幼兽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养分,所以胚胎发育约4到5周就会出生,是典型的“早产儿”。之后爬进母亲的育幼袋内继续发育。在育幼袋中的幼兽会很安全,还能通过袋内的乳头吮吸乳汁。数周之后,幼兽将可暂时或永久性地离开育幼袋。比起胎盘动物,有袋类较早将幼兽产出,且没有发展出用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胎盘构造。虽然早产且体型小的幼兽在生存上有较大的危险,但如此一来也减少了怀孕时的风险,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节里怀有大型胎儿。由于出生后的幼兽必须爬行到母亲的乳头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时,它们的前肢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更加完全。而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类的行动范围较胎盘类小的原因。有袋类的前肢必须发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盘类一样发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鳍、蹄或是翅膀。有袋类动物的袋口方向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袋鼠大部分时间用两只后腿站立、行走,身体基本处于直立姿势,所以育儿袋袋口向前开,防止幼崽掉下来。袋熊、袋狸的育幼袋开口朝后,掘土挖洞时,泥土就不会进入育幼袋。树袋熊的袋子也朝后,有似拉绳的肌肉能绑紧袋子,保护幼兽。袋鼹的育幼袋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每年繁殖季节,母袋鼹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的育幼袋。繁殖期过后,育幼袋就会消失。袋狼和袋猫的育幼袋可以容纳好几只幼兽藏身和吃奶。后兽下纲起源于很小的、大概是没有育儿袋的食肉类或食虫类动物。M.J. Spechttn在1982年所发布的化石证据,显示后兽下纲并非如早期理论认为是胎盘类的原始型态,而是与真兽下纲在中生代分别演化成型。目前已知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发现于中国,是生活于大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 szalayi)。其生存期间大约相当于同一地点所发现的早期胎盘动物化石。在多数的大陆上,完全无现存的有袋类动物。相对而言,在南美洲至今仍有许多属于有袋类的负鼠留存。在第三纪时期的南美洲,基干后兽下纲成为了掠食者,例如古鬣狗(Borhyaenidae)与袋剑虎(Thylacosmilus)。在澳洲,没有胎盘哺乳类的竞争,有袋类成为了支配性的动物(胎盘哺乳类仅有啮齿类与蝙蝠,而后期人类引入的胎盘哺乳类如野兔野狗野猫都造成了生态灾难)。有袋类的祖先最初被发现于南美洲。现存的有袋类是怎样传到大洋洲去的,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有袋类是在北美洲演化成型,并且从该地开始,经由欧洲散布到亚洲及非洲,之后在南北美洲分离(后来再度相连)以前到达南美洲。接着再经由南极洲来到当时已有胎盘类生存的澳洲(南方路线)。另一种理论认为,有袋类是在澳洲演化成型,之后才经由南极洲到达南美洲与北美洲。而发现于中国的有袋类化石,又支持了一种经由南亚到达澳洲的理论(北方路线);不过这项理论的难题,在于新几内亚地区所发现的有袋类化石,比起澳洲更为年轻。目前已知的有袋类大约有334个物种,其中超过200种生活于澳洲及其附近岛屿。而在美洲地区也有约100个现存物种,多数生活于南美洲。不过经历了“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的过程之后,使中美洲也有了13个物种,北美洲则有1个物种。有袋类是后兽下纲的冠群,其中主要可分两大类:美洲有袋类与澳洲有袋类。微兽目(Microbiotheria)生存于于南美洲,但亲缘关系可能与澳洲有袋类较接近。有袋类中有许多生活在树上的小型种类,例如美洲负鼠(Didelphidae)和澳洲负鼠(Phalangeriformes)。
相关
- 针针是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针的历史最早可推至旧石器时代的砭石、石针、骨针等。1930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长82毫米,直径3毫米,针孔残缺。
- 石松门石松纲 Lycopodiopsida 水韭纲 Isoetopsida 工蕨纲 Zosterophyllopsida†石松门是植物界维管植物中的一门,是现存最古老的维管植物,并包含一些最原始的现存物种,出现于约四亿一
- 天门冬酰胺天冬酰胺(英语:Asparagine,简称为Asn或N;而Asp或D代表天冬氨酸)。它是20种最常见的氨基酸之一,但不是必需氨基酸,合成的密码子是AAU和AAC,可用于制作代糖。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天冬
- 八字胡斯文八字胡斯文(丹麦语:Svend Tveskæg;960年-1014年2月3日),英语中作八字胡斯韦恩(英语:Sweyn Forkbeard),丹麦国王(985年-1014年在位)、英格兰国王(1013年-1014年在位)、挪威国王(1000年-1014年
- 出勤卡出勤卡,是一种用于记录工人上下班的纪录卡。最初开发的雇主,以确定工资,工时不只是工资。工时单记录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或者仅仅持续时间。完成整个项目或计划的任务,它可能包
- LRRK2n/an/an/an/an/an/an/an/an/an/aLRRK2,(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英语: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又叫震颤素(英语:dardarin)),在人类是由PARK8基因编码的一个酶。LRRK2是富亮氨酸重复激
- 小港区坐标:22°33′19″N 120°21′39″E / 22.5553185°N 120.3608455°E / 22.5553185; 120.3608455小港区(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
- 豆腐皮腐皮,又称腐竹,是煮沸豆浆表面凝固的薄膜,可鲜吃或晒干后吃,是东亚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豆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将豆浆加热时,表面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
- 维瓦尔第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
- 三叶虫纲三叶虫纲(学名:Trilobita)的动物通称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一纲。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砑头虫目)于二亿五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