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斯语

✍ dations ◷ 2025-08-13 21:20:53 #尼亚斯语

尼亚斯语(Li Niha)是一种属于南岛语系的语言,使用者大都住在印度尼西亚(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尼亚斯岛和巴图群岛。截至2000年,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大约有77万人,不过语言学家却指出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人数较低,会令这种语言面临灭绝的威胁。尼亚斯语可以细分为三到五种方言,是一种以动宾主语序为基本语序的语言。

尼亚斯语是印尼西苏门答腊省尼亚斯岛和巴图群岛岛民所说的语言,在源流上和在尼亚斯岛以北的锡默卢岛居住的锡古莱族(印度尼西亚语:Suku Sigulai)所说的锡古莱语(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Sigulai)(Sichule)很接近。截至2002年,尼亚斯语的使用者人数大约有77万人。尼亚斯语的方言有三到五种,其中北部方言(特别是古农西托利方言)是最具权威的方言,而尼亚斯岛南部和巴图群岛岛民使用的南部方言则相对弱势(特别是尼亚斯岛北部地区居民而言),而且很多说尼亚斯语的人都视之为一种粗鄙的语言;另外还有中部方言,甚至西北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德国礼贤会牧师E·路德维克·邓宁格在1865年抵达尼亚斯岛之后,尼亚斯岛的德国籍传教士便开始在德国的民族学杂志和神学杂志发表关于尼亚斯岛人类学的文章,当中包括把《圣经》翻译成尼亚斯语,并编写尼亚斯语字典、语法书的海恩里赫·松德曼(德语:Heinrich Sundermann),和在1915年为德国传教士编写尼亚斯语教材的爱德华·弗里斯(Eduard Fries)。印尼独立后,印尼政府也曾经出版尼亚斯语语法书。截至2014年,大多数关于尼亚斯语的研究都是由外国人完成的,不过从事尼亚斯语研究的本地人却很少。语言学家和移居国外的岛民指出,尼亚斯语使用人数较少、外来语的影响、尼亚斯语研究者人数较少、和尼亚斯岛青年没有接受正规尼亚斯语教育,都是令这种语言面临消亡威胁的原因。

在尼亚斯语南部方言中出现的音位如下:

尼亚斯语的音节只有一种,就是结构非常简单的开音节。单词每个音节都会以元音收结,不会以辅音收结;尼亚斯语也没有复辅音和长元音。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元音开头的单词都会以声门塞音(/ʔ/)开头。

在大多数情况下,尼亚斯语会把重音放在单词的倒数第二个音节。紧接在单词之后的后缀会被视为音节的一部分,不过前缀却不算是音节的一部分。

尼亚斯语有名词、动词,却没有形容词;其中动词也具备形容词的功能。

尼亚斯语的名词性词(名词和人称代名词、指示代名词、无核关系子句这些可以具有名词功能的论元(英语:Argument (linguistics)))会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下发生字首变化。只有以下列的辅音和元音开首的字词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尼亚斯语的单词如果符合下列其中一项条件的话,就会发生辅音变化:

如果以元音开头的字词发生字首辅音变化的话,决定前面增加的辅音是/n/还是/g/的因素是字词的含义。多义词“öri”可以解作“村落联盟”、“手腕”和“护身符”;这个词共有两种变化形。其中一种变化形“nöri”只具有“村落联盟”的意思,另一种变化形“göri”也只是具有“手腕”和“护身符”的意思。

和巴塔克语托巴方言、马达加斯加语一样,尼亚斯语也是一种以动宾主语序为基本语序的语言。基本上,在尼亚斯语的单句里,名词会放在关系子句和指示代名词的前面,而属格名词也会放在拥有事物的后面。

尼亚斯语以拉丁字母拼写。尼亚斯语南部方言辅、元音的拼写大致上和辅、元音的国际音标一致,但是以下除外:

Lua错误:too many expensive function calls。

相关

  • 佛阿拉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城,该城在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城后被称为佛阿拉,满语旧岗之意,即“旧老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1587到1602年,满洲兴起之初的政治中心
  • 山鸢尾山鸢尾(学名:)为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分布在北美、朝鲜、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亚高山湿草甸和沼泽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
  • 人民力量社会主义联盟人民力量社会主义联盟(阿拉伯语:الاتحاد الاشتراكي للقوات الشعبية Al-Ittihad Al-Ishtirakiy Lilqawat Al-Sha'abiyah‎;法语:Union Socialiste
  • U盾U盾(USBKey)是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一种用于在网络上以客户端的形式识别客户身份的数字证书。它结合IC卡与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技术。U盾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U盾的私钥(唯一序
  • 陈振孙陈振孙(1179年-1262年),初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浙江安吉州(今浙江安吉县)人,一作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时期目录学家。祖母为周行己之女。其母为乐清令李素之孙女。淳熙六年己亥(1179)出
  • 彼得·卢德维格·梅德尔·西罗彼得·卢德维格·梅德尔·西罗(Peter Ludwig Mejdell Sylow,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 HEATHHEATH(1968年1月22日-),本名森江 博。日本知名摇滚乐团X JAPAN的贝斯手。以个人身份活动时为heath,以X JAPAN成员活动时为HEATH。  · 主唱ToshI  · 贝斯手HEATH  · 吉他手P
  • 真田穰一郎真田穰一郎(日语:真田 穣一郎/さなだ じょういちろう ;1897年11月21日-1957年8月3日)是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人。担任终战前日本为本土决战设立的第二总军副参谋长、陆军省军务局长、
  • 珍妮特·威尔姆斯赫斯特珍妮特·威尔姆斯赫斯特(英语:Janet Mary Wilmshurst,1966年-)是一位新西兰古生态学家,新西兰皇家学会会士,奥克兰大学教授,知名于在峡湾国家公园发现了已灭绝鸟类的化石。
  • 蔷薇向Bara(日语:薔薇/ばら )或Men’s love(メンズラブ),是指为了男同性恋读者所创作,以男男色情为题材的漫画与小说等作品的俗称。Bara一词虽然源自于日语“薔薇”的读音,但“薔薇”两字并没有男男色情的意思。Bara一词的来源于日本一本名叫《蔷薇族》的杂志,这本杂志专门连载男色题材的小说与漫画,主要的读者群体为男同性恋者。同时《蔷薇族》的签约漫画作者大多为男性,这些作者笔下的角色也大多数为画风比较夸张的肌肉猛男,而且完全不掩饰各种色情的性爱场面。受《蔷薇族》的影响,很多日本人把男同性恋者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