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龙目
✍ dations ◷ 2025-08-13 20:40:23 #植龙目
植龙目(学名:Phytosauria)是群大型半水生掠食动物,身长2到12米,繁盛于三叠纪晚期。植龙目属于镶嵌踝类,只有一科副鳄科(Parasuchidae)。植龙目具有长口鼻部与厚重鳞甲,在体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鳄鱼类似,这是一个平行演化或趋同演化的例子。植龙目的名称 “Phytosauria”意为“植物蜥蜴”,容易被人误解为植食性动物,但它们用来猛咬的颌部显示出它们是掠食动物。但首次叙述植龙目的人,误以为他所研究的标本是植食性动物。多年来,植龙目被认为是“镶嵌踝类主龙”(伪鳄类旧称)的最基础分支,最近对早期植龙目进化关系的一些研究表明,植龙目在伪鳄类和鸟跖类分化之前进化,并且是主龙类的姐妹分类群。植龙目的分布广泛,化石已在欧洲、北美洲(尤其是亚伯达省)、印度、摩洛哥、泰国、以及马达加斯加等地发现。在早侏罗世岩层中发现了疑似植龙目的化石,可能将其生存时间范围延伸到侏罗纪。当第一个植龙目化石被发现时,并不清楚它们是什么动物。第一个被命名的种是植龙属(Phytosaurus cylindricodon),意为“有圆柱形牙齿的植物蜥蜴”,由G. Jaeger在1828年命名,但他将颌部缝隙中的化石化泥土错误鉴定是牙齿。这个标本因保存不好而难以鉴识,而这个种名目前是无效名称。在1861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建立植龙目(Phytosauria),以最早被命名的植龙属作为名称来源。第二个被命名种是箭齿龙(Belodon plieningeri),由汪迈尔与T. Plieninger在1844年所叙述、命名。在1875年,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将发现于印度的一个部分口鼻部化石命名为副鳄(Parasuchus hislopi),并加上植龙、箭齿龙,建立了副鳄目(Parasuchia),因为它们有很大程度类似鳄鱼。但当时因为这标本没有足够的鉴识特征,所以副鳄被古喙龙(Paleorhinus)所取代。但是植龙科与副鳄科仍被不同科学家同时分别使用。植龙目(Phytosauria)是这些动物的标准名称,名称容易让人误解为植食性,但事实上它们是肉食性动物。尽管植龙目与鳄鱼在外表与生活方式有许多相似处,仍有许多次要特征可分辨这两群动物。例如,植龙目的踝部结构比任何鳄鱼的踝部结构还原始。植龙目也缺乏骨质次生颚,而鳄鱼拥有次生颚,次生颚可让鳄鱼嘴部充满水时仍保持呼吸。然而植龙目可能拥有肉质构成的次生颚,许多中生代鳄鱼也被推测拥有肉质次生颚。最后,也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别,植龙目的鼻孔位于眼睛附近或上方,而鳄鱼的鼻孔位于口鼻部尾端。这些演化适应可让它们两者的身体浸泡在水面下时,仍可以呼吸。植龙目的头颅骨有三种明显的形态型(Morphotype),这些形态型与演化关系毫无关系,而与食性、习性有关联。这些头颅形态是以齿列特征来分别;特别是颌部牙齿的差异与相似处。Dolichorostral(长口鼻部):拥有细长口鼻部,以及布满大量的圆锥状牙齿。它们可能是鱼食性,能够捕抓快速、光滑的猎物,但无法顺利追捕陆地动物。成员包括:古喙龙、狂齿鳄、以及迷鳄。过去一度认为古喙龙与迷鳄因为拥有同种适应演化,而属于一个个别演化支(迷鳄科或迷鳄亚科),但现在迷鳄被认为与伪帕拉鳄有较近亲缘关系。Brachyrostral(短口鼻部):拥有巨大、宽广的口鼻部,以及非常强壮的头颅、颌部;前段牙齿类似犬齿状,可紧握猎物,后段牙齿类似刀锋状,可将猎物切成大块以利吞食(异齿型动物)。这些强壮的动物可将来到河边饮水的陆地动物为食。成员包括:尼克罗龙、凿齿鳄。Altirostral(高口鼻部):为以上两型的中间型。拥有不同齿列,但没有短口鼻部型的极度发展。典型成员包括:狭喙龙(Angistorhinus)、伪帕拉鳄。它们的食性极可能同时包括鱼类、陆地动物。现代鳄鱼拥有类似的多样形态型,例如宽广口鼻部的短吻鳄,以及长口鼻部的食鱼鳄。植龙目有比鳄鱼更好的装甲保护,拥有厚重鳞甲(常与化石一起发现),腹部由密集排列的腹肋强化。植龙目首次出现于中三叠纪拉丁尼阶,从某种镶嵌踝类演化而来。已知最早的植龙目已有完整外形与高度特化特征,目前还没有发现中间过渡物种。已知最早的植龙目为原始、非特化的古喙龙,它们分布不广泛。而稍微先进、较大的狭喙龙(Angistorhinus)出现在同一期间或稍晚。在卡尼阶晚期,以上两种动物被更特化的狂齿鳄、Leptosuchus、以及巨大的凿齿鳄所取代。卡尼阶-诺利阶灭绝事件将以上物种灭绝了,诺利阶早期出现了新属,例如尼克罗龙与伪帕拉鳄,两者都属于更衍化的植龙目演化支,名为伪帕拉鳄亚科。在诺利阶中期,出现了先进、特化、鱼食性的迷鳄。迷鳄分布广泛,化石发现于北美洲西南部、意大利北部、以及泰国。最后,发现于北美洲西南部的大型雷东达龙(Redondasaurus),以及发现于欧洲、长口鼻部的Angistorhinopsis,生存于三叠纪的最后一期瑞提阶。在美国东岸的瑞提阶最晚期地层(纽瓦克超群)发现了植龙目的足迹。这显示植龙目在三叠纪末前仍是成功的动物群,直到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将植龙目灭亡。植龙目的灭绝比外表类似植龙的鳄鱼出现,早了5000万年;侏罗纪中早期的早期真正鳄鱼,仍然体型小,且为完全陆生或完全海生。
相关
- 水果生果是指可以生食的植物果实;主要熟食之植物果实则称蔬菜。生产生果的植物称为果树。生果含大量的水溶糖分,很多还含有挥发性芳香物质。植物果实中汁液多者,亦称水果;相反,少汁液
- 雅克·洛布雅克·洛布(Jacques Loeb,1859年4月7日-1924年2月11日),美国生理学家及生物学家,生于德国,以其在单性生殖方面的研究闻名。洛布曾在柏林、慕尼黑和斯特拉斯堡的大学接受过教育。他
- 突触突触(法语、英语、德语: 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腺体之间通信的特异性接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中枢神
- 王制罗马王政时代或罗马王国(拉丁语:REGNVM ROMANVM)是指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尚未建立共和国。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
- 埃塞俄比亚国旗现行埃塞俄比亚国旗启用于2009年8月28日,底部由绿、黄、红三色条横条组成,中饰国徽,纵横比例1:2。现行国旗是在1996年2月6日所通过的国旗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修改,将国旗中央的
- 维也纳之战神圣同盟: 波兰立陶宛联邦 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王国奥斯曼帝国 帝国附属国:维也纳之战(德语: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兰语:Bitwa pod Wiedniem或Odsiecz Wiedeńska、土耳
- Bacillariophyceae见内文硅藻纲(学名:Bacillariophyceae)是真核藻类的一个主要类群,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浮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尽管有些种类可以丝状或带状群体(如Fragilaria)、扇状群体(如Mer
- 东濠涌东濠涌是珠江广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其发源于白云山下的麓湖,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粤文:廣信江灣新城大
- 美国创价大学坐标:33°33′17″N 117°44′07″W / 33.554722°N 117.735361°W / 33.554722; -117.735361美国创价大学(Soka University of America,SU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里索维耶
- 王一川王一川(1959年-),四川沐川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美学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