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意思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仍然需要谨慎守礼。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修身方法之一。梁漱溟甚至认为慎独贯穿了整个儒家思想。唐朝诗人骆宾王亦有诗句:“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即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亦不作不见得人的事情。
慎独在儒家当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不少儒家典籍亦提及“慎独”一词,如《中庸》当中的“故君子慎其独也”。而《大学》亦把慎独列作诚意的一部分,如所谓诚意,亦即不自欺,不自欺亦即独处时亦不会自我欺骗。而小人在独处时不善行为就会表露无遗,亦会放荡自己的行为,但当遇见君子时便会遮掩其不善之处。因此君子应该表里如一,因此需要慎独。尤如:春秋时鲁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东汉时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
慎独一词到了现代,不少僧人亦有引用慎独来提醒自身的修行。如中台禅寺见归法师认为,人在独处时常有苟且偷安之心,因此在独处时我们应坦诚面对自己的心,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的变化,这就是“觉”。而释净空则认为,慎独代表着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仍要谨慎如事,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仍要保持清醒,他亦把慎独总结为三点:“言行合一为情操、心口如一是良知、始终如一为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