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 dioxide

✍ dations ◷ 2024-07-08 03:04:01 #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气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约占0.04%。二氧化碳略溶于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混成轨域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混成轨域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混成轨域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过每年因为人为的排放增加,比率还在逐步上升。2019年5月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超过415ppm,为过去80万年来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二氧化碳常压下为无色、无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气体。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略溶于水,少部分二氧化碳会和水反应,产生碳酸,溶解比例大约为1:1(体积比)。二氧化碳略微溶于醇。二氧化碳是无色的。在低浓度时,二氧化碳气体是无味的,但在较高浓度时会有酸性气味,它可造成窒息和刺激。当吸入浓度比大气层平常浓度高很多的二氧化碳时,它可以产生一种酸的味道让鼻子和喉咙产生刺痛感,气体溶解在黏膜和唾液中,产生了碳酸。这种感觉像喝下碳酸饮料。在标准的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的密度大约是1.98 kg/m3,是空气的1.5倍。二氧化碳用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以双键组成。-78.51 °C或-109.3 °F时,二氧化碳会凝华,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十分普遍的,一般用作冷冻,于1825年由法国化学家阿德里安-让-皮埃尔·蒂洛勒尔(英语:Adrien-Jean-Pierre Thilorier)首次发现。另一种形式的固态二氧化碳是非晶玻璃般的形式,称为卡博尼亚(carboni),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一个玻璃态,类似于硅(石英玻璃)和锗。但是卡博尼亚玻璃不稳定,如果恢复正常压力就会变回原状。二氧化碳通常是由燃烧有机化合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等所产生,植物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吸取二氧化碳,在其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气,氧气可供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这种循环称为碳循环(carbon cycle)。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它允许可见光自由通过,但会吸收红外线与紫外线,这可以把来自太阳的热能锁起来,不让其流失,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热量更难流失,地球的平均气温也会随之上升,这种情况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是干冰。干冰在室温下会直接升华为气体。二氧化碳需加压到5.1倍大气压力才会以液态存在。CO2的有关超临界物性参数:在17世纪,法兰德斯化学家海尔蒙特发现在密封容器内燃烧木炭,剩下的气体的密度比原来的气体更高。1750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又对二氧化碳有更进一步的研究:石灰石加热或加入酸后会产生一种它称为“固定空气”的气体。液化二氧化碳首次(在高温压力)在1823年制成。最早描述固体二氧化碳是由蒂洛勒尔(Thilorier)在1834年开设了压力容器的液体二氧化碳,才发现,冷却所产生的快速蒸发的液体产生了“雪”,即固体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通常以碳酸盐加酸制备二氧化碳,例如以碳酸钙(一般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过剧烈,不便于收集)与稀盐酸(避免盐酸中的HCl挥发出来影响CO2的纯度)反应,并以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在工业上是以高温加热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1atm,摄氏700度以上)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如先加热水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然后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这样效果更好。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干扰检测。但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而二氧化碳气体则不具有气味,籍此可通过物理方法鉴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水溶液呈弱酸性,能够让红色的酚酞试液变成无色。截至2019年5月,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曾一度超过415 ppm(百万分之415或0.0415%)。2000至2009年间的浓度增长率为每年2.0 ppm,且逐年加速。目前的浓度比工业化之前的280 ppm浓度高得多,而人为因素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中,57%进入大气层,其余的则进入海洋,造成海洋酸化。多达四成的地面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火山爆发。据估计,每年火山爆发释放约130-230万公吨(145-255万吨)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温泉等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火山爆发排放量130倍以上:2012年全球排放量为316亿公吨。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在低漥处的浓度较高。以人工凿井或挖孔桩时,若通风不良则会造成井底的人员窒息。CO2的正常含量是0.04%,当CO2的浓度达1%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时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而达到10%的时候,会使人体机能严重混乱,使人丧失知觉、神志不清、呼吸停止而死亡。 应避免之物质:二氧化碳中毒是人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所出现的昏迷及脑缺氧情况,一般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时,人即有轻度中毒反应;当超过3%时,开始出现呼吸困难;超过6%时,就会深度中毒甚至死亡。中毒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愫晕、耳鸣、气急、胸闷、乏力、心跳加快,面颊发绀、烦躁、谵妄、呼吸困难,如情况持续,就会出现嗜睡、淡漠、昏迷、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相关

  • 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代表作《
  • 甲状腺风暴甲状腺风暴 或 甲状腺毒性危机 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一种罕见且严重并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甲状腺过度活跃 )。其特征是发高烧(通常高于40°C / 104°F),心跳快速且经常不规律、
  • Brucellaceae布鲁氏菌属(Brucella) Crabtreella(英语:Crabtreella) Daeguia(英语:Daeguia) Falsochrobactrum(英语:Falsochrobactrum) 支动菌属(英语:Mycoplana)(Mycoplana) 苍白杆菌属(英语:Ochrobactrum)(O
  • 乙酸钴乙酸钴,化学式Co(CH3COO)2。由硝酸钴(或硫酸钴)溶液用乙酸酸化,再经蒸发、结晶、分离、干燥而得。四水合物为紫红色潮解结晶固体。溶于水、酸和乙醇。140°C失水。乙酸钴可以和
  • BaO氧化钡(化学式:BaO)是钡的正常氧化物,为白色固体。它可由钡在氧气中燃烧,或钡盐热分解制得: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钡:氧化钡可用作热阴极及阴极射线管中的涂层以及生产特定种类的玻璃,
  • 曾祖母曾祖父母(英语:Great grandparents)是祖父的父亲母亲;又称爷爷的父亲母亲。自己则分别是曾祖父母的曾孙子或曾孙女。在北方地区习惯称呼曾祖父称为“太爷爷”,曾祖母为“太奶奶”
  • 西子湾站西子湾站位于台湾高雄市鼓山区,副站名哈玛星/中山大学,为高雄捷运橘线的捷运车站。实际上位于哈玛星聚落内,同时离西子湾尚有一段距离,本站为橘线终点站。目前可与环状轻轨哈玛
  • 邹承恩邹承恩(1980年11月4日-),台湾男演员。原本于IT产业当上班族,2007年决定暂缓人生既定步调,参加蔡岳勋2008年度大戏男主角选拔,最后成功参与演出当红戏剧《痞子英雄》,并演唱原声带〈
  • 周济周济(1781年-1839年),清朝词人及词论家。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江苏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曾官淮安府府学教授,后辞官归隐。复任,淮安府学教授。周济是董
  • 海绵 (消歧义)海绵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