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调代数

✍ dations ◷ 2025-09-16 05:41:12 #同调代数,抽象代数,代数拓扑

同调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同调与上同调技术的一般框架。

同调代数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源头可追溯到代数拓扑(单纯形同调)与抽象代数(合冲模)在十九世纪末的发展,这两门理论各自由庞加莱与希尔伯特开创。

同调代数的发展与范畴论的出现密不可分。大致说来,同调代数是(上)同调函子及其代数结构的研究。“同调”与“上同调”是一对对偶的概念,它们满足的范畴论性质相反(即:箭头反向)。数学很大一部分的内在构造可藉链复形理解,其性质则以同调与上同调的面貌展现,同调代数能萃取这些链复形蕴含的资讯,并表之为拓扑空间、层、群、环、李代数与C*-代数等等“具体”对象的(上)同调不变量。谱序列是计算这些量的有力工具。

同调代数肇始即在代数拓扑中扮演要角。其影响日渐扩大,目前已遍及交换代数、代数几何、代数数论、表示理论、算子代数、偏微分方程与非交换几何。K-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采用同调代数的办法。

同调代数领域的基本对象是一个链复形 ( A , d ) {\displaystyle (A_{\bullet },d_{\bullet })} 0, 1, 2……。它们通过一系列同态 : -1相连,使得每两个连接的映射的合成为零:对所有有 o +1 = 0(有时迳写作 d 2 = 0 {\displaystyle d^{2}=0} 。一个上链复形 ( A , d ) {\displaystyle (A^{\bullet },d^{\bullet })} 0, 1, 2……。它们由一系列同态 : →+1相连,使得任何两个接连的映射的合成为零:对所有有+1 o = 0:

关于链复形的种种定义可以照搬至上链复形;实质上,我们仅须将原定义中的所有箭头反转。例如上链复形的上同调群定义为:

形式地说,同调代数可定义为链复形与上链复形的抽象研究。以下我们将看到它的具体根源。

同调代数的根源之一在代数拓扑,而后者的历史则可上溯至十九世纪中。早在黎曼关于阿贝尔簇的工作中,就已考虑过黎曼曲面上的闭曲线是否为一块区域的边界的问题;根据斯托克斯定理,闭形式在这类闭曲线上的积分恒为零,而这类曲线的多寡显然牵涉到曲面的拓扑性状。黎曼依此定义了“连通数”——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即是 1 + dim H 1 ( X ; Z / 2 Z ) {\displaystyle 1+\dim H_{1}(X;\mathbb {Z} /2\mathbb {Z} )} 及其后续工作真正奠定了代数拓扑学的基础。他考虑的对象是后来所谓的单纯复形,这类空间在同胚的意义下可剖分为多面体,它包含了微分拓扑中处理的大多数有限维空间。庞加莱考虑一个单纯复形 X {\displaystyle X} M 1 {\displaystyle M_{1}} 标示了同调代数的成熟。书中的概念与工具影响之深广,成为各领域数学家们不可须臾离的生活资料。以下举出数点例子:

一直到1970年代,嘉当与艾伦伯格的著作都是同调代数的圣经,同时期受欢迎的教本还有麦克兰恩的,格罗滕迪克的《代数几何基础》与东北论文。

嘉当在1980年接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时,曾用拉丁文写下这么一段话: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在1955年左右对韦伊猜想发生兴趣,而真正勾动他的是此猜想的上同调表述;格罗滕迪克为此开始研习同调代数,当时嘉当-艾伦伯格的书尚未出版。嘉当与艾伦伯格仅考虑模构成的范畴。格罗滕迪克在1956年一封给塞尔的信中写道:

这封信铺陈了后来所谓的梗概。空间的上同调系指层上同调,当时是以Čech上同调或细层分解定义的;而所谓细层是一类带有单位分解的层,因此只在仿紧空间(当时称作可分空间)上有细层分解;这对微分几何与复几何不成问题,但对一般的代数簇则是致命缺陷。塞尔回复道:

格罗滕迪克遂着手重写同调代数的基础。

这条思路在他于1957年发表于《东北数学杂志》的论文中开花结果。原本区区数页的简单定义变为102页的范畴论论证,谣传他因此花了两年才找到地方刊登;但后续发展证明他的努力与收获是相称的。论文提出的重要观念如下:

格罗滕迪克借此将层上同调化为导函子的特例,阿贝尔范畴也成为同调代数的标准语言。

格罗滕迪克在1961年左右面临一个技术瓶颈:为了为任意概形上的凝聚层建立对偶定理,必须为同调代数发展新工具。这个任务由他的学生让-路易·韦迪耶(Jean-Louis Verdier)完成了。

Verdier在1967年的博士论文中引入了三角范畴与导范畴的观念。约略地说,三角范畴是一种能制造长正合序列与上同调函子的范畴;一个阿贝尔范畴 A {\displaystyle {\mathcal {A}}} 末章:。

庞加莱研究拓扑的方法是将空间剖分为多面体,这时空间的拓扑性质完全决定于这些点、线、面……等等[“单纯形”及其间的相交关系。将这套方法抽象化,便可对任何范畴 A {\displaystyle {\mathcal {A}}} 定义单纯形对象(及其对偶上单纯形对象)。在 A {\displaystyle {\mathcal {A}}} 为集合范畴的情形特别有用,此时的单纯形对象称为单纯形集合(及其对偶上单纯形集合)。对单纯形集合可定义其几何实现,这是一个CW-复形。对于来自一个源自拓扑空间的单纯形集合,几何实现不外是将空间“拼回去”;而对源于代数构造的单纯形集,几何实现则能用以构造分类空间。在单纯形集合上可以抽象地开展同伦论的研究。

另一方面,若取 A {\displaystyle {\mathcal {A}}} 为一阿贝尔范畴,对任一单纯形对象 A {\displaystyle A} 皆可定义一个链复形 N ( A ) {\displaystyle N(A)} 。此时单纯形对象与链复形的关系由以下定理阐明:

Dold-Kan对应定理(1957年)。函子 N {\displaystyle N} 给出范畴间的等价

透过这个对应,单纯形集合理论可助同调代数一臂之力,例如我们可借此定义更广义的导函子,或得到某类对象的典范分解。

源于同调论的古典同调代数只给出“可交换”的资讯。对于空间 X {\displaystyle X} 上的非交换群层 G {\displaystyle G} ,古典方法只能定义第一个上同调 H 1 ( X ; G ) {\displaystyle H^{1}(X;G)} ;这个集合分类了 X {\displaystyle X} 上的扭子。数学家们尝试定义高阶的非交换上同调,这方面的理论常牵涉到同伦理论、单纯形集合,或者高阶的范畴论(如叠论)。

就模型范畴的观点,同调代数可被视为同伦理论的一支。这是Daniel Quillen将模型范畴理论称作同伦代数的原因。

相关

  • 电子对电子对为位于同一分子轨道的一对不同自旋的电子。其概念由吉尔伯特·路易斯在1916年首次提出。电子为费米子,根据包立不相容原理,一原子中的电子不能有同一量子数。若电子要留
  • 尖额牛尖额牛(学名Bos acutifrons)是最古老的牛。它们一直在印度生存至更新世中期。一般均认为所有牛都是源自于它们,而原牛可能是于150-200万年前由它们演化而来。
  • 中美 (政治地理学)中美(英语:Middle America,法语:L'Amérique moyen)是一个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理名词,它表示的是美洲的中部地区。它位于北美洲的南半部分,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三部分。按
  • 鲁斯丽·哈塔万鲁斯丽·哈塔万(印尼语:Ruselli Hartawan,1997年12月27日-),印尼女子羽毛球运动员。2014年8月,鲁斯丽·哈塔万代表印尼参加中国南京举行的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同年9
  • 孽缘孽缘意指罪恶的缘分,亦可以指:
  • 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法语:Marguerite Donnadieu,以Marguerite Duras知名,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知名作家、电影导演。1914年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南越的西贡,到越
  • 樱庭一树樱庭一树(1971年7月26日-)是日本的女性作家。出道早期作品曾以美少女游戏脚本和轻小说为主。2003年起,创作领域逐步转移至一般文学小说,在2008年获得直木奖之后宣布不再写轻小说,
  • 欢迎来到利雷家《欢迎来到利雷家》(英语:)是一部2010年英国与美国合拍的独立电影,由杰克·斯科特(英语:Jake Scott (director))执导,肯·希森(英语:Ken Hixon)编剧,主演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詹姆斯·
  • 余光 (音乐人)余光,本名喻光国(1943年-),台湾音乐人、广播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及电视节目制作人、西洋流行音乐杂志《余光音乐杂志》创办人,邀请各大西洋流行音乐艺人来台湾举办演唱会,被誉为
  • 曲裾曲裾,全称曲裾袍,原称绕襟袍。由于属于上下分裁式,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