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梵语:ज्ञान,jñāna,或gñāna,巴利语:ñāna),又译为知,音译若那、阇那,梵文名词,意思是智、知识,它的意义很多,要看上下文才能决定,在古印度哲学与古印度诸宗教中有重要地位。在佛教中,智常与慧合称“智慧”。
它与般若(梵语:Prajñā,巴利语:paññā)有相同的字源,源自ज्ञा(jñā,意为知觉、知识或了解),印欧语同源词包括gnoscere、希腊语gignoskein、俄语znat、英语know等。
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lokottara-jñāna(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般若最早于东汉即有此译名。至于“阇那”一词则出于隋朝,是指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善恶。般若是依阇那而来,阇那越多,般若的境界就越高。《瑜伽论记》第十下云:“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或阇那),此名为智,当第十度。”般若为第六波罗蜜,阇那为第十波罗蜜。
印度教中的“智”通常指知识、智慧、智性。瑜伽中有智瑜伽(英语:jnana yoga)(jñāna yoga),即是对知识和内智的精神训练,印度教认为人可以借由智性和虔信的训练达到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