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森(英语:Marcy Leroy Ditmanson,1919年-2000年6月27日),美国外科医生,创立嘉义基督教医院,第六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戴德森为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其双亲是在中国宣教三十五年之久的美国信义会海外宣教师。17岁时,他回美国念历史系,1940年毕业后回中国。
抗战期间,戴德森因外侨身份沦为日军战俘,在北平被软禁。1941年,被囚禁于山东潍县乐道院时,与澳洲宣教师的女儿司荣宝(Joyce Stranks)相恋。战后,他取得燕京大学史学硕士学位。他在北中国参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时,目睹难民惨状,决定日后行医。1948年他被中国共产党软禁一个月后获释,同年与司荣宝在澳洲结婚,共生五男一女,同年回美攻读明尼苏达大学医学系。
1957年,戴德森完成外科住院医师训练后,于花莲门诺会基督教医院任外科医师一年。这段期间,他骑着摩托车单独完成环岛医疗现况调查,发现云嘉南地区亟需医疗协助。1958年8月,他开始利用嘉义自宅为当地居民诊治,一个周末下来,便看尽嘉义地区两百多名痳疯病患。嘉义基督教医院员工王嘉南,回忆1959年戴德森的诊所人满为患,见戴医生用生疏简单的台语询问病情,常忙得忘了进食。
1950年代,台湾山地交通困难,戴德森每月搭五个多小时的阿里山林业铁路到奋起湖车站,再走路四、五小时去阿里山各原住民部落问诊。八七水灾时,他每周往返于新港埤仔头、东石栗仔仑、北港等地义诊。
戴德森以海外募款费用购得嘉义市忠孝路土地,1962年正式创建嘉义基督教医院。他虽是创院院长,但几乎未支领医院薪水,逢穷人无钱就医,就把自己仅有的教会薪水捐出救助。
与戴德森共事廿余年的嘉基前副院长林明和回忆,遇到需紧急手术但缺血的病患,戴德森就先抽自己的血,稍事休息后,立即再进手术房施行手术。早年一起和戴德森进出开刀房的护士汪朝丽表示,戴医师医术精湛,但每次开刀定会祷告,说他的手是上帝借给他开刀的,后来嘉基医师都会开刀前祈祷。一名嘉基员工描述,有一次耶诞时节,他们正在庆祝,但一名病患恰巧去世,车夫不愿搭戴死者及其家属,戴德森就自己开车亲自送死者与家属回家。
戴德森照料过小儿麻痹症的张惠明,妻子还会与传教士去张惠明家中教导。1968年,戴德森为治疗台湾日益增多的小儿麻痹症、脊椎侧弯病人,戴德森返美专研骨科。专研骨科四年后,再至当初小儿麻痹更猖獗的孟加拉行医两年。1974年10月返台投入残障病人治疗服务,此后每周三天在嘉基开刀看诊,另外三天到屏东基督教医院主持骨科。
1981年,戴德森退休回到美国定居。医院董事看到戴德森夫妻两袖清风,就给其新台币一百万元养老。但戴德森因目睹两位老员工癌症末期在加护病房度余生,把此钱捐出成立戴德森基金,培育安宁疗护专业医疗团队。
戴德森五名儿子均为明尼苏达州公立医院医师,一女为美国哈佛大学文学博士。
1993年12月,戴德森纪念大楼落成,戴德森夫妇均返台湾剪彩。1996年,卫生署长张博雅颁第六届医疗奉献奖给戴德森时,她说任嘉义市长时,颁发的第一张荣誉市民证,就是颁给戴德森。1997年4月3日,嘉基成立三十五周年日,戴德森与其妻子及家族二十余人回台湾,主持嘉基院史馆落成、及戴德森揭幕铜像典礼。
戴德森晚年时定居于亚利桑那州皮马县绿谷,因罹患老人痴呆及帕金森氏症,丧失记忆。2000年6月27日凌晨2时,于自宅病逝。妻子司荣宝则2018年12月28日于亚历桑那州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