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目

✍ dations ◷ 2025-10-22 22:08:49 #菊石目,中生代生物

菊石目(学名:Ammonitida)是一目已灭绝的头足类,为菊石中较高等的一类。它们是非常好的指准化石,往往能连结起所在的地层与地质年代。菊石目的化石壳一般呈平旋状,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状及非螺旋状。老普林尼称菊石目为“阿蒙的角”,因其壳的形状像埃及神话阿蒙所配带的羊角,其学名亦是以此来取的。其下的属亦多以希腊文“角”的字根来结尾。

菊石目的外观和现在的鹦鹉螺目极度相似,但它们关系并不接近,鹦鹉螺目的祖先从更加原始的鹦鹉螺亚纲进化而来,而菊石自己和鹦鹉螺目早已各自独立发展了几千万年,反而是八爪鱼、墨鱼及鱿鱼等没有外壳的鞘亚纲更加接近已经灭绝的菊石。

菊石目下已命名了四个亚目,分别为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勾菊石亚目(上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叶菊石亚目(下三叠纪至上白垩纪)及弛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不过《古无脊椎动物学论丛》(The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却只包括了菊石亚目、弛菊石亚目及叶菊石亚目,并将之分类在菊石亚纲之下;而勾菊石亚目则被看为弛菊石亚目下的一个超科。另外有学者将这三个亚目分类在菊石目中。

根据论丛所述,菊石亚目是于侏罗纪初期由叶菊石亚目及弛菊石亚目衍生而来。

菊石目已灭绝,保存下来的软体部分亦甚为稀有。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菊石目的壳及壳的模型。

大部分菊石目都可能生活在远古海洋的开放水域,而非海底。这是由于它们的化石往往都是在没有底栖动物的地层发现。很多菊石目相信都是游泳能手,如锐棱菊石,因它们的壳扁平、呈铁饼状及流线形,但也有一些可能是慢游或底栖的。菊石目及其亲属可能会猎食鱼类、甲壳类及其他细小生物;它们的天敌包括水生爬行类,如沧龙科,在化石化的菊石目都有一些牙齿痕迹。它们可能会喷墨汁来逃避掠食,因为一些化石标本保留了这些墨汁。

菊石目的软体部分占有了壳末的最大节。较早而细小的节都有间隔,可以透过填充气体来维持浮力。故此较细小的部分会浮在较大的之上。

菊石目壳有间隔的部分称为闭锥。闭锥包含了逐渐变大的住室,住室之间有一道很薄的间隔隔开。菊石目动物只住在最后及最大的住室中。当它渐长时,会在开口处增加较新及较大的住室。连室细管由菊石目的身体,穿过间隔至所有空置的住室。利用主导的高渗透运输作用,菊石目可以将这些住室的水份抽走,从而控制壳的浮力在水柱中上升下沉。

菊石目与鹦鹉螺类主要不同之处是在于其连室细管在沿腹面穿过间隔的,而鹦鹉螺类的则是位于接近中央位置。

现今鹦鹉螺壳的大小会与性别有关:雄性的壳较细小,而雌性的壳较大。这种两性异形可能也在菊石目中出现,亦正好解释了它们大小的变异。雌性需要较大的壳可能是为产卵之用。侏罗纪早期欧洲的对菊石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菊石目壳的两性异形只是近年的发现。以往这种大小的差异被认为是互为近亲的不同物种。

大部分菊石目壳都是呈扁平旋状,但也有一些是接近笔直的(如杆菊石)、像腹足纲壳的螺旋(如塔菊石及伯斯特菊石)、部分展开及卷曲而成熟时是笔直的(如澳洲菊石)。部分及完全展开的形态于白垩纪初期开始变得多样化,并被称为“异形菊石”。

异形菊石中外观最极端及异常的算是日本菊石,它们就像是一团不规则的螺旋,没有明显对称的卷曲。不过当近看时,就可以见到日本菊石壳上有U形的三维网络。

菊石目壳的表面分野很大。一些表面除了生长线外就很光滑,就像是现今的鹦鹉螺;一些则可以有螺旋脊及肋骨,甚至有棘伸出。这类的菊石目属白垩纪较后期出现。和古生代菊石不同的是,菊石目的菊石具有复合的骨缝线。

一些菊石目是连同一块角状板或一对方解石板一同被发现。以往认为这些板是用来开合其壳,就像是鳃盖一样。不过近年却认为这其实是其颚部。这些板统称为口盖,单一块的称为单口盖,成对的则是双瓣颚。不论是单口盖或双瓣颚都很少能保存下来,而且都是与壳分离。单口盖通常都是属于泥盆纪至白垩纪的菊石目,而双瓣颚则是属于中生代的菊石目。双瓣颚是对称的,大小及外观一样。

口盖有多种形状,内外表面的纹刻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它们很稀有,故至今仍不清楚哪一类口盖是属于哪一个物种,一些口盖甚至被立为独立的属。

虽然菊石目的化石数量很多,但其软体却十分稀少。除了一些墨汁囊及可能的消化器官外,并没有发现任何软件部分。估计它们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

侏罗纪早及中期的菊石目很少会超越直径23厘米的大小。到了侏罗纪晚期及白垩纪早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形体,如英格兰南部的泰坦菊石直径就达53厘米,而白垩纪德国的就更有达2米的直径。北美洲已知最大的菊石目就是,直径长1.37米。另外,在英属哥伦比亚发现了直径达2.3米的未确认种,一旦获得确认,就是已知最大的菊石目。

由于菊石目可能是游泳或浮游的,它们往往都是栖息在海床以上的水域。当它们死亡后,就会下沉到海床及埋在沉积下,尸体会被细菌所腐化来维持平衡。很自然地,其化石周边就会出现矿物质的同心沉淀,称为结核,也是可以好好保存菊石目化石的原因。

在黏土中发现的菊石目表面都会保存了珠母层的涂层,如英格兰的盔菊石。

美国及加拿大的白垩纪皮埃尔泥板岩出产大量的菊石目化石,包括杆菊石、饼菊石、船菊石、装甲船菊石及杰勒兹基菊石(英语:Jeletzkytes),与及大量展开的形态。这些化石大部分都能保存原有的壳。

其他化石,如在马达加斯加及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发现的,都会有虹色。这些虹色菊石目在打磨后都有宝石的质素。相信这种虹色在活生生的菊石目并不存在,而是在其壳上多了额外的一层。

于中生代以后,菊石目化石就开始减少,直到新生代就完全消失。最后的生存线是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于白垩纪晚期的生物集群灭绝后就没有菊石目生存,但却因个体发生学的分野而存留了一些鹦鹉螺类。若菊石目的灭绝是因火球撞击,周边的浮游生物会严重消失,造成菊石目繁殖的灾难。

于中世纪的欧洲,菊石目化石被认为是石化了的蛇,故又被称为蛇石。相传这是由怀比特的希尔达(Hilda of Whitby)或圣帕特里克等圣人事迹的证据。商人会在菊石目的开口刻上蛇的面。菊石目在尼泊尔卡格里达金河(Gandaki river)被称为“萨里格拉姆”,印度教相信它们是毗湿奴的显现。


相关

  •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英文:Risk Assessment),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 31000(英语:ISO 31000)定义风险评估的过程为: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 兰卡斯特县兰开斯特县(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的一个县,南邻马里兰州。成立于1729年5月10日。面积2,548平方公里。2005年共有人口490,562。县治兰开斯
  • 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列昂尼德·谢尔盖耶维奇·布罗涅沃伊(俄语:Леонид Сергеевич Броневой,转写:Leonid Sergeyevich Bronevoy;1928年12月17日-2017年12月9日)是俄罗斯著名戏剧
  • 北港系统交流道北港系统交流道(平假名:ほっこうジャンクション)是位于大阪府大阪市此花区的阪神高速5号湾岸线、阪神高速2号淀川左岸线之系统交流道。此系统交流道同时设置北港西出入口(只限阪
  • 天主教塔比拉兰教区天主教塔比拉兰教区(拉丁语:Dioecesis Tagbilarana、他加禄语:Diyosesis ng Tagbilaran、Cebuano:Dyosesis sa Tagbilaran)是菲律宾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区,属宿雾总教区。1941年11月8
  • 吴朝吴朝(越南语:Nhà Ngô/.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
  • 藤田宙靖藤田 宙靖(日语:藤田 宇靖,1940年4月6日 - )是,日本的法学者。主要研究行政法。代表著作‘行政法总论’(青林书院,2020年4月)等。法学博士(东京大学,1981年)。
  • 盖斯科格尔山坐标:46°57′18″N 11°7′44″E / 46.95500°N 11.12889°E / 46.95500; 11.12889盖斯科格尔山(德语:Gaiskogel),是奥地利的山峰,位于该国西部,由蒂罗尔州负责管辖,属于斯图拜阿尔
  • 何志美何志美爵士,KBE(英语:Sir James Michael Ah Koy,1936年11月30日-),斐济华裔政治人物和企业家,历任斐济众议院和斐济参议院议员,2007年至2011年间任斐济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在大洋
  • 关桂关桂,本籍福建,清朝武官官员。行伍出身。关桂于1839年(道光19年)奉旨接替叶长春,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北路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中的这阶段,台南以北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