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岔

✍ dations ◷ 2025-11-24 08:31:41 #分岔理论

在数学的分岔理论中,叉分岔(Pitchfork bifurcation)是动力学系统中一个不动点变为三个不动点的一类局部分岔。叉分岔与Hopf分岔类似,有两种类型—超临界叉分岔与次临界叉分岔。

在以微分方程组描述的连续动力学系统中,叉分岔一般与系统的对称性有关。

超临界叉分岔的正则方程为:

d x d t = r x x 3 . {\displaystyle {\frac {dx}{dt}}=rx-x^{3}.}

r < 0 {\displaystyle r<0} 时,系统有一个稳定不动点 x = 0 {\displaystyle x=0} 。当 r > 0 {\displaystyle r>0} 时,系统有一个不稳定不动点 x = 0 {\displaystyle x=0} 及两个稳定不动点 x = ± r {\displaystyle x=\pm {\sqrt {r}}}

次临界戏分岔的正则方程为:

r < 0 {\displaystyle r<0} 时,系统有一个稳定不动点 x = 0 {\displaystyle x=0} 及两个不稳定不动点 x = ± r {\displaystyle x=\pm {\sqrt {-r}}} 。当 r > 0 {\displaystyle r>0} 时,系统只有一个不稳定不动点 x = 0 {\displaystyle x=0}

对于一般的微分方程:

其中 r {\displaystyle r} 为实参数。若其满足:

则由该微分方程描述的动力学系统在 ( x , r ) = ( 0 , r 0 ) {\displaystyle (x,r)=(0,r_{0})} 处有叉分岔。该叉分岔的类型由其三阶微分的符号确定:

注意,区分超临界叉分岔与次临界叉分岔是根据其分岔图中外围不动点的稳定性确定的(外围不动点为稳定时对应超临界叉分岔,外围不动点为不稳定时对应次临界叉分岔),而与分岔图中叉分岔曲线的开口方向无关。即对方程 x ˙ = x 3 r x {\displaystyle {\dot {x}}=x^{3}-rx} 来说,虽然其在分岔图中的曲线形状与上述提到超临界分岔例子的分岔图十分相似,但它为次临界分岔系统。

相关

  • 担心担心、担忧或忧虑代表思想、形象及负面情绪,人类会做出一些心理尝试以防止受到潜在的威胁。处于担心状态可引致焦虑、抑郁及毁掉现状。过量的担心可引起广泛性焦虑症。没有不
  • 美国联邦储备局联邦储备委员会(英语: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简称联储会)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管理机关。该会负责监管132个联邦储备银行,帮助推行货币政策。联储会理事由总统
  • 新洛帕迪亚乡坐标:46°17′N 23°49′E / 46.283°N 23.817°E / 46.283; 23.817新洛帕迪亚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Lopadea Nouă, Alba),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中部,由阿尔巴县负责管辖,面积
  • 紫葳科紫葳科(学名:Bignoniaceae)为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的一科,约有110属共约650种,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只有少数是草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北美和东亚温带地区也有
  • 克莱顿·海尔拉克莱顿·海尔拉(马耳他语:Clayton Failla;1986年1月8日-)是一位马耳他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中场或后卫。他现在效力于马耳他足球超级联赛球队希伯尼安斯足球俱乐部。他也代
  • 伊克坦 (翻译进士)伊克坦(1862年-1922年9月26日),瓜尔佳氏,字仲平,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翻译进士。光绪八年,乡试第二名中翻译举人。光绪九年,覆试考列三等,准一体会试。光绪十二年,登第二名翻
  • 杜铁环杜铁环(1938年-),辽宁鞍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年,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团政治处宣传股文化教员、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科干事,军政治部干部处干事、师长、集团
  • 平淮西碑平淮西碑,又名韩碑,是唐朝政府消灭割据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后,为纪念和颂扬这场战事所雕刻的石碑。碑文出于名家韩愈之手。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自请前往征讨吴元济的前
  • 春梦春梦是指表现人潜意识对于性渴望的梦境。例如在梦中跟喜欢的异性或同性有非常愉悦的行为,可能是拥抱、亲吻、性行为、虐恋等。在睡觉时所作的梦,梦里是与性相关或性交等等的内
  • 詹姆斯·马什詹姆斯·马什(英语:James Marsh,1963年4月30日-) 是一位英国电影导演和编剧。其执导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赢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他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特鲁罗,毕业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