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形断层

✍ dations ◷ 2025-05-20 10:31:27 #构造地质学

铲形断层(英语:Listric Faults),又译为上凹断层、弧形断层或犁形断层,是一种断层面有弧度的断层。铲形断层称为铲形断层,因为通常其断层面弧度随着高度递减,类似一个铲子的形状。由于上下磐之间的弯曲,铲形断层又常与翻转背斜(英语:Rollover Anticlines)相生。经过长时间演进的铲形断层可能会被整平,成为水平的分层。铲形断层只发生在沉积岩中,在其他岩种中之案例非常稀少。铲形断层通常与正断层相仿,少数才会有逆断层的特性。目前通行的理论认为,具备正断层和逆断层特性的铲形断层在顺序上可能是有相关的──例如,当造山带延伸时,逆断层型可能可以被重新活化为正断层型;当大陆边缘的板块活动从被动阶段到活跃阶段时,正段层型又有可能被挤压,变回成逆断层型。

一边断层面已经消失的铲形断层,除了会形成山壁之外,还有可能促使剩下的另一边岩体产生更多的铲形断层。

铲形断层最早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在其著作《地球的面貌》(德语:Das Antlitz der Erde)中提出。他当时观察法国北部、比利时和德国鲁尔煤矿区向上凹曲的断层面,并注意到这种断层的横断面形态类似铲子(希腊语:Listron),是以以此命名。此后,德国在煤矿区工作的地质学家一直采用这一术语;尽管如此,“铲形断层”的概念迄今除中欧以外其它地方几乎没有得到承认。值得注意的是,修斯的研究只主要针对逆断层型的铲形断层,而这些断层的铲形构造有些事实上是由断层产生后的其他地质活动所造成的。关于正断层型铲形断层,当时修斯在他的作品的描述较少,并未使用“铲形断层”来称呼。

1936年时,德国弗罗茨瓦夫大学的汉斯・克鲁斯(英语:Hans Cloos)教授利用黏土对正断层型的铲形断层做出了演示。196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基希迈尔(德语:Kirchmayer)详细的对历年关于铲形断层曲度与断层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回顾文献,并列出了一系列关于铲形断层与煤矿蕴藏关系的例子。他们并发现,由于岩脉出露的环境条件经常会干扰铲形弯曲断层面结构的出现,铲形断层的发现与研究很难透过地形学研究达成。

相关

  • 中世纪科学史中世纪科学史是指在中世纪,星象、药物、数学等科学在当时都相当的活跃,但是,由于古代的文化(在罗马及伊斯兰的落没之前的时期)已经存在有许多的科学基础,所以研究科学的方法才能
  • 多孔动物多孔动物门(学名:Porifera)为原始的多细胞生物,也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tia或Spongia),一般称为海绵。海绵没有神经元/神经系统、消化和循环系统,相反,它们大多依靠海水流过自己的身体
  • 抽搐 (消歧义)抽搐(抽动;颤动;Twitch)可能指的是:
  • 发展商地产开发商(英语:Property developer / Real estate development),简称地产商、开发商,又称地产开发公司、地产公司等。它不是地产代理公司之类的中介人,而是房地产或土地公契持有
  • 哈瓦苏湖城哈瓦苏湖城(英语:Lake Havasu City),是美国亚利桑那州莫哈维县下属的一座城市。 面积约为44.48平方英里(约合115.2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52,527人,人口密度
  • 政府大厦 (新加坡)坐标:1°17′26″N 103°51′06.5″E / 1.29056°N 103.851806°E / 1.29056; 103.851806政府大厦(英语:City Hall,马来语:Dewan Bandaraya; 泰米尔语:நகர மண்டபம்)是新
  • 比志岛义辉比志岛义辉(1847年10月11日-1927年3月14日)为日本陆军军人,其最终阶级为陆军中将。曾为日本体育会体操学校(之后的日本体育大学)代表。比志岛义辉出生于日本弘化四年九月初三(1847
  • 裂褶菌科参内文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是担子菌门下伞菌目的一科。
  • 光物理学光物理学(optical physics)研究电磁辐射的生成与性质、电磁辐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其控制与操纵。它与一般光学、光学工程不同的方面是在于它比较专注于发现与应用新
  • 长古城镇长古城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2013年,河北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长古城乡,设立长古城镇,镇人民政府驻长古城村新农北路18号。长古城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