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形断层

✍ dations ◷ 2025-08-23 19:38:17 #构造地质学

铲形断层(英语:Listric Faults),又译为上凹断层、弧形断层或犁形断层,是一种断层面有弧度的断层。铲形断层称为铲形断层,因为通常其断层面弧度随着高度递减,类似一个铲子的形状。由于上下磐之间的弯曲,铲形断层又常与翻转背斜(英语:Rollover Anticlines)相生。经过长时间演进的铲形断层可能会被整平,成为水平的分层。铲形断层只发生在沉积岩中,在其他岩种中之案例非常稀少。铲形断层通常与正断层相仿,少数才会有逆断层的特性。目前通行的理论认为,具备正断层和逆断层特性的铲形断层在顺序上可能是有相关的──例如,当造山带延伸时,逆断层型可能可以被重新活化为正断层型;当大陆边缘的板块活动从被动阶段到活跃阶段时,正段层型又有可能被挤压,变回成逆断层型。

一边断层面已经消失的铲形断层,除了会形成山壁之外,还有可能促使剩下的另一边岩体产生更多的铲形断层。

铲形断层最早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在其著作《地球的面貌》(德语:Das Antlitz der Erde)中提出。他当时观察法国北部、比利时和德国鲁尔煤矿区向上凹曲的断层面,并注意到这种断层的横断面形态类似铲子(希腊语:Listron),是以以此命名。此后,德国在煤矿区工作的地质学家一直采用这一术语;尽管如此,“铲形断层”的概念迄今除中欧以外其它地方几乎没有得到承认。值得注意的是,修斯的研究只主要针对逆断层型的铲形断层,而这些断层的铲形构造有些事实上是由断层产生后的其他地质活动所造成的。关于正断层型铲形断层,当时修斯在他的作品的描述较少,并未使用“铲形断层”来称呼。

1936年时,德国弗罗茨瓦夫大学的汉斯・克鲁斯(英语:Hans Cloos)教授利用黏土对正断层型的铲形断层做出了演示。196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基希迈尔(德语:Kirchmayer)详细的对历年关于铲形断层曲度与断层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回顾文献,并列出了一系列关于铲形断层与煤矿蕴藏关系的例子。他们并发现,由于岩脉出露的环境条件经常会干扰铲形弯曲断层面结构的出现,铲形断层的发现与研究很难透过地形学研究达成。

相关

  • 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是肾脏肾小球的基底膜层。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及滤过裂隙介于足细胞之间执行肾小球的超滤作用(hyperfiltr
  • BeO氧化铍是一种结晶状的氧化物,它可以直接从燃烧铍化合物或铍获得。它跟氧化铝一样都是很好的抗火材料,经过烧结的氧化铍非常的坚硬,有陶瓷的特性。氧化铍非常稳定,但如果跟氟化氢
  • 瑜伽论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释迦光、功德光 【其他】─《入中论》《释量论》《俱舍论》《现观庄严论》《戒律本论》【其他】─ 《《瑜伽师地论》(梵语:Yogācāra
  • 科目这是一个学科的列表。学科是在大学教学(教育)与研究的知识分科。学科是被发表研究和学术杂志、学会和系所所定义及承认的。领域通常有子领域或分科,而其之间的分界是随便且模
  • 渤海语渤海语指在渤海国使用的主要语言。渤海国使用受汉语影响的靺鞨语,最终形成渤海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关于渤海语的资料稀少,其详细情况仍然不明。仅在《新唐书》中收录
  •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
  • 巨口鱼科巨口鱼科(学名:Stomiidae),是辐鳍鱼纲巨口鱼目的其中一科。巨口鱼科下分27个属,如下:
  • 额斑刺蝶鱼额斑刺蝶鱼,俗名女王神仙,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盖刺鱼科的其中一个种。本鱼分布于西大西洋区,包括美国、墨西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加勒比海
  • 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6月,社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
  • 盗墓笔记《盗墓笔记》是中国作家南派三叔2006年于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网络小说,首发于起点中文网,单行本全9卷。《盗墓笔记》的完结篇于2011年12月19日上市。小说单行本第七卷初版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