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钉菇属(学名:)是牛肝菌目铆钉菇科的一个属,与色钉菇属分别为该科的两大类群,与该科其他类群一样虽属牛肝菌目,但具有伞菌(英语:Agaric)的外形特征。本属物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约有十种物种,其中模式种为粘铆钉菇(英语:Gomphidius glutinosus)()。
铆钉菇属物种的蕈伞为粉红色、紫色、灰色或棕色,表面具黏液,蕈褶则多为白色。
与铆钉菇科的其他类群相比,单型的囊铆钉菇属(英语:Cystogomphus)()菌幕中有球状细胞(sphaerocyst),本属物种则阙如。色钉菇属与本属物种的外形亦十分相似,不过两者蕈伞的菌髓经梅泽试剂染色的结果不同,前者的检验结果多为阳性,意即具有淀粉样蛋白,而本属物种的检验结果则为透明、黄色或呈似糊精(英语:Amyloid (mycology))(dextrinoid)反应,另外该属物种蕈伞的菌髓为橘黄色、初生的蕈褶为淡橘色至赭黄色;本属物种蕈伞的菌髓则呈白色、初生蕈褶亦多为白色。两属物种的蕈褶皆会沿蕈柄向下生长(decurrent)。
1821年,埃利亚斯·芒努斯·弗里斯在其著作《Systema Mycologicum(英语:Systema Mycologicum)》中描述发表了伞菌属之下的亚属与其下物种粘铆钉菇,并于1835年在《Corpus Florarum provincialium suecicae I》将该亚属提升为一独立的属,改名为,其名称来自希腊文的'γομφος(gomphos),意为塞子或大型的楔形铆钉。弗里斯并未指定模式种,不过粘铆钉菇作为本属第一个被发表的物种,于1946年被指定为本属的选模标本(lectotype)。1948年,洛夫·辛格描述发表了本属下的一亚属,1964年,美国真菌学家小奥森·K·米勒(英语:Orson K. Miller Jr.)将该亚属独立为新属色钉菇属。1971年,米勒又将本属分为、与等三个节,其中前两者的蕈伞多为紫色或粉红色,蕈柄上端具有簇生的柄生囊状体(英语:Cystidium)(caulocystidia);后者的蕈伞则多为深红色、紫灰色或棕色,柄生囊状体散生或缺乏。
2003年,米勒发表了一篇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英语: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铆钉菇科类群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该科可分为色钉菇属与铆钉菇属两大类群,不过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可能是本科最基部的类群,在演化树上分支时间比色钉菇属和铆钉菇属两大类群分支的时间还早。另外米勒也认为铆钉菇科中单型的腹菌铆钉腹菌属(英语:Gomphogaster)()可能是属于铆钉菇属的类群。2009年,另一则以ITS序列分析铆钉菇科类群亲缘关系的研究则显示铆钉菇属为一单系群,为色钉菇属的姊妹群,其中为铆钉菇属演化支中的基群。2018年又有一则研究以ITS序列分析铆钉菇科类群的亲缘关系,结果亦显示铆钉菇属为单系群,不过铆钉菇属是须腹菌属(英语:Rhizopogon)、乳牛肝菌属等类群的姊妹群,而三者共组的演化支为色钉菇属的姊妹群。
本属物种可与云杉属、落叶松属、黄杉属与冷杉亚科(英语:Abietoideae)等松科的树木形成外菌根(英语:Ectomycorrhiza),并可能与寄主植物发生共演化。此共生关系传统上被认为是互利共生,但有研究显示本属物种经常与其他种牛肝菌(如乳牛肝菌属真菌)一起出现,可能是以寄生菌根周围的牛肝菌获取养分。
以下列出铆钉菇属的部分物种:
粘铆钉菇
斑点铆钉菇
红铆钉菇
亚红铆钉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