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佛教

✍ dations ◷ 2025-02-25 11:09:59 #柬埔寨佛教

Buddhism dham jak.svg
上座部佛教

高棉佛敎是东南亚大陆除缅甸外少数独立起源的佛敎分支,尽管今天的高棉佛敎主要经由泰国传入,高棉佛敎在艺术、语言、文字上不仅影响了柬埔寨,还广汎影响着泰国(泰国北部除外)和老挝(老挝北部除外)。在柬埔寨,佛教徒占总人口比例长期达90%以上,甚至高达97%,世界排名第一(第二是泰国,第三是缅甸),集中在高棉族、泰族、越族、华裔;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但含有印度教、泛灵论和祖先崇拜的元素,历史上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亦流行。

东南亚历史文献缺乏,对以往的史实无法准确考证。根据推测,公元年前后几世纪,哀牢人沿湄公河南下,占据了泰国和缅甸者即今天的孟人,进入柬埔寨和老挝者即今日的高棉人。高棉人自古就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

按中国古籍之记名,柬埔寨汉时称“扶南”,来自于扶南王国;隋唐时称“真腊”,来自于真腊王国;中唐时称“吉蔑”,吉蔑即高棉(khmer)的另译。而柬埔寨(Kambuja)之国名,古已使用,最早见于817年芽庄的一碑文,斯里兰卡编年史《大史》亦称之“柬埔寨”,此名或许来自于印度古国剑浮沙(梵语:Kamboja)。

柬埔寨的王朝和佛教大抵分为扶南、真腊、安哥、安哥以后四个时期。

1世纪时,混填王(高棉语:ហ៊ុនទៀន)(与阿若·㤭陈如同为Kauṇḍinya氏,王名Preah Thong)至柬埔寨境内建立扶南国,定都毗耶陀补罗(英语:Vyadhapura)(梵语:Vyadha-pura,直译:猎人-城(p. 20))。柬埔寨传说印度㤭陈如王子(英语:កៅណ្ឌិន្យទី១)与父王不和而出走到柬埔寨,和土著王女那吉尼(Nagini)成婚后继承了王位(p. 18),也许即是混填王(高棉语:ហ៊ុនទៀន)。这位印度人国王在扶南奉印度教为国教,崇拜湿婆神,同时扶南大乘佛教亦流行,国内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康泰《扶南传》,以及《太平御览》引《扶南土俗》云扶南西南七千里有“林阳国”,奉佛教,有沙门数千,斋日时“鱼肉不得入国”;《梁书》记载扶南来使上贡佛坐像一尊、白檀佛像一尊、佛教牙塔二尊;《续高僧传》记载曾有扶南国僧侣僧伽婆罗(Samghapāla)和曼陀罗(Mandra)来华译经。由此可知当时国内有佛教存在。

不过扶南国史料无多,关于其宗教的记录更是缺乏,具体的情形尚不十分明了。

5世纪末,老挝东南部出现一个名叫叫真腊的国家,当时是扶南的属国,对于其何时成为扶南之属国,没有清楚的史料记载,仅简单见于中国古籍,当时的真腊国主要信奉印度教湿婆派,亦有佛法流传。

真腊国逐渐壮大,将扶南国纳为属国;最终在627年,伊奢那跋摩一世(Ishanavarman I)以武力兼并了扶南国,此后境内各族以高棉人以中心进行融合,逐渐在政治、文化、血统上都形成单一民族,亦自称高棉族。真腊一朝,仍以湿婆为尊,佛教为次。

8世纪时,信仰大乘佛教的印尼室利佛逝王朝曾有僧侣弘教至柬。

真腊灭亡后,扶南王子流亡爪哇,并建立了山帝王朝,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密宗,曾修筑千佛坛,即后来和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王朝时修建的吴哥窟,并称东南亚三大佛教遗迹的印尼婆罗浮屠。8世纪末-9世纪,逃亡爪哇建国的扶南后裔山帝王朝发兵征服真腊国,真腊王子阇耶跋摩二世被囚至爪哇,向山帝王朝称臣后才放回真腊即位。802年,真腊王子阇耶跋摩二世自称转轮王,举兵击败山帝,在柬埔寨成立了吴哥王朝(高棉王朝)。吴哥(Angkor)之名来自梵语都城(梵语:nāgara,直译:都城、城市、据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p. 44)。吴哥建国后,中国古籍里仍称之为“真腊”。

阇耶跋摩二世宣扬“君权神授”说,认为自己的王位来自于湿婆,自称“天王”(梵语:devarāja)(p. 46),在他的统治下,印度教湿婆派、毗湿奴派、大乘佛教,以及高棉人祖先崇拜都大为流行。在吴哥地区存世至今的1200块石碑上,用梵文、柬埔寨文、巴利文记载了国王世系、统治家族、军事状况、人民生活、婆罗门祭司和佛教信仰(p. 45)。阇耶跋摩二世也许是被囚于爪哇期间,见到婆罗浮屠有感,他也在吴哥下令建造印度教湿婆派寺院吴哥寺(Angkor Wat)。

889年,耶输跋摩一世(Yashovarman I)即位。在他统治期间,人们信奉作为国王和湿婆合一的“天王”、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但国内寺院仍以印度教信仰占主流(p. 48)。1006年,苏利耶跋摩一世(Sūryavarman I)打下吴哥,从王位争夺战中获胜。他自称拥有泰国单马令(Tambralinga,即后来的那空是贪玛叻王国(英语:Nakhon Si Thammarat Kingdom),位于那空是贪玛叻)家族的血统,因此拥有此地的治权,直至1220年才撤出(p. 139)(p. 52)。当时单马令王国信奉佛教,苏利耶跋摩一世也开始信奉佛教,据信这是柬埔寨历史上第一位信仰佛教——且是大乘佛教——的国王(p. 52),他未干涉国内的印度教和上座部佛教信仰(p. 139)。至苏利耶跋摩二世即位,他信奉印度教毗湿奴派,下令整修吴哥寺,主持修建了吴哥寺石窟,并将原有的湿婆神像替以毗湿奴像。12世纪下半叶,柬埔寨与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斯里兰卡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英语:Parakramabahu I)交好,引起了同样信奉上座部佛教的缅甸蒲甘王朝阿隆悉都的不满和报复,为此斯里兰卡曾于1165年讨伐蒲甘。此一时期,国内毗湿奴派和湿婆派都较兴盛,佛教则日渐衰弱,印度教两个宗派和佛教有融合之趋势,成为柬埔寨宗教的一大特点(pp. 53-54)。

1177年,占城人攻破吴哥首都耶输陀罗补罗(英语:Yaśodharapura),统治吴哥。几年后,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1181年驱逐占人,登基为王,又于1190年或1203年攻下占城首都毘阇耶。阇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并积极修建佛塔佛寺,在他统治期间,吴哥的建筑物建筑情况达到最高峰,也包括许多道路、桥梁、旅社(p. 55);他还下令重整吴哥窟,将佛陀圣像取代了毗湿奴像,以观世音为高棉人的保护圣尊,四处建造四面观音像。1186年,建纪念其母的塔布茏寺(Ta Prohm,即普利毗诃罗寺),供奉摩耶夫人);1191年,建纪念其父的圣剑寺(Preah Khan),供奉观音菩萨);以及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Bayon),这是吴哥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的大乘佛教国寺,其中的观音像融入了自己的形象,慈眼半睁、目光低垂、嘴含微笑,被称作“高棉的微笑”。这些寺塔都是极具代表的吴哥佛教遗迹,呈现出吴哥佛教的特色。这些佛寺部分建在被征服的别族土地上,帕甘寺的石碑铭文说,造寺的目的在于“在遍流敌人鲜血的土地上……庄严菩萨”,很大程度上建寺也是为了敬奉祖先、振王权威。阇耶跋摩七世还派遣王子到斯里兰卡求法,这位王子可能就是缅甸史《琉璃宫史》中提到的于1190年从斯里兰卡前往缅甸弘法的多摩陵陀(Tāmalinda)。又有柬埔寨僧侣弘教至泰国罗斛、素可泰(英语:Sukhothai (city))等地。

阇耶跋摩七世驾崩后,印度教复兴,佛教式微。其子因陀罗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也是佛教徒,崩于1243年。1257年,本受到柬埔寨影响信奉大乘佛教的泰国素可泰地区建立了素可泰王国,此国奉养斯里兰卡上座部僧团,大乘佛教衰弱,柬埔寨国内亦受到其影响,上座部佛教得势。1295年,因陀罗跋摩三世发动政变登基,在他统治期间,元朝使节周达观来访,写下了重要史料《真腊风土记》,根据此书,因陀罗跋摩三世在位期间,上座部佛教被定为国教,成为当时柬埔寨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柬埔寨持续受到泰国陀罗钵地王国和骇黎朋猜王国的影响,传入了泰系大宗派和法宗派两大宗派,也继承了其僧王制度。柬埔寨上座部佛教对周边也有影响。1353年,老挝南掌国(澜沧王国)建立,开国君王法昂王从小在柬埔寨长大,受僧侣教育,他建国后就从柬埔寨和斯里兰卡引进上座部佛教。

因为上座部佛教排斥神王崇拜,吴哥国王的“天王”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王朝从14世纪开始迅速衰败,周边两个泰人王朝崛起。于1431年,吴哥王朝迁都金边,吴哥几乎废弃。此地国王陵墓众多,王朝只留下了许多奴隶和村民照看,这些奴隶和村民大多数信奉上座部佛教(p. 63)。吴哥王朝虽迁都金边,但吴哥还一度作为都城使用,此地存世的佛像从15世纪到19世纪都有,说明佛教信仰仍在吴哥延续。15世纪70年代,缅甸从斯里兰卡带回上座部大寺派传承,建立了罗曼那派(孟人派),就曾传到柬埔寨。

吴哥王朝是柬埔寨佛教的重要时期,实现了印度教湿婆派、毗湿奴派,佛教上座部、大乘显宗、大乘密宗,和本土万物有灵信仰、祖先崇拜信仰的融合,从各种宗教建筑和塑画艺术看,它们常常是密不可分,这为现在的柬埔寨佛教面貌乃至各宗教的面貌打下了基础(pp. 63-65)。

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次年吴哥王朝迁都金边,此后柬埔寨与暹罗、缅甸、越南之间常有战争。16世纪末,柬埔寨、缅甸与暹罗之间爆发激烈战争,1594年柬埔寨战败被占,由于暹罗人的影响,上座部佛教占强势地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逐步衰微,很多印度教建筑被替换为上座部佛教式样,林伽雕塑被取缔后安放佛像。不过印度教、大乘佛教的宗教影响并未消除,仍在民间流传。

19世纪,柬埔寨沦为暹罗和越南的双重附庸。1864年,法国建立交趾支那(位于今越南南部)殖民地,柬埔寨国王诺罗敦一世请求法国对柬埔寨进行保护,柬埔寨法国保护国成立。比起英国在缅甸、斯里兰卡殖民地破坏佛教、强推基督教,法国殖民统治较为柔和。为了颠覆泰国寺院教育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并使用老挝化和高棉化的佛教加强殖民统治,法国设立了在远东学院(EFEO)用于研究东南亚历史、文化和宗教。这一时期的僧侣和佛教信徒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民生事务,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出现了复兴趋势。1914年11月24日,柬埔寨皇家下令创立金边巴利学院(法语:Ecole de Pali),后于1922年更名为巴利高等学院(法语:Ecole Supérieure de Pali);除了巴利学院,柬埔寨有许多巴利语学院陆续创建。1922年,两名柬埔寨僧人被派往河内学习巴利文和梵文,以便加强对佛教原始文献的研究。诺罗敦·西哈努克等政治家、僧侣提出了“佛教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废止阶级”、“物资交公”、“所有寺院都应创办学校”。1954年,成立西哈努克佛教大学(Preah Sihanouk Raj Buddhist University)和金边佛教研究所。60年代,翻译出版了高棉文巴利三藏。此一时期,高棉共产党活跃,于70年代建立了赤色高棉共和国,废除国教,实行无神论,僧侣和佛教活动受到抑制和重大打击。其时据统计全国僧侣有6500余人,寺塔达3400座,佛教徒已经占到本国人口的90%以上。佛教徒在人口的高占比持续至今,2007年甚至高达97%,2010年为96.9%,近年为95%,在世界持续地排名第一。

1871年,缅甸举办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修订后的巴利三藏传至柬埔寨。1954年5月17日卫塞节,缅甸在仰光世界和平塔(英语:Kaba Aye Pagoda)举办了第六次(英语:Sixth_Buddhist_council)结集,柬埔寨僧侣受邀参加。

柬埔寨佛教一来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极深,很多佛教建筑曾经是印度教建筑,或者多多少少呈现出印度教教义和崇拜的痕迹;二来上座部佛教主要传承自泰国,受泰国佛教影响亦深,但也保留了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许多痕迹;三来本土信仰也在国内流传,夹杂在佛教信仰中。(pp. 53-54,63-65)

和其他东南亚佛教国家一样,柬埔寨的儿童会被送去短期出家,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佛教知识,若干年后可以还俗,也可以留在寺院成为正式僧侣。

站在吴哥寺的僧侣

吴哥石窟中的小沙弥

卧佛像,位于西哈努克云壤海军基地附近的云壤国家公园;云壤(Ream)传说是扶南女王,或许为《罗摩衍那》中罗摩(Rama)的变形(英语:Reamker)

7世纪的圣观音砂岩石雕

在寺院庆祝2010年新年,背后有汉传佛教中传说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像

僧人庆祝卫塞节,高棉语称卫塞节为Pisak Bochea(Pisak是Visak的变形)

相关

  • 2013年中国东北雾霾事件2013年中国东北雾霾事件是指起始于2013年10月20日,也就是哈尔滨市的年度冬季燃煤取暖系统开启的第二天,以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为中心,和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在内的地区发生
  • 土耳其梵猫土耳其梵猫 (土耳其语:Van Kedisi)是一种原产于现今土耳其东部的凡湖的半长毛猫。梵的意思是指它们的毛色。土耳其梵猫只有头部和尾部有色,其余部分皆为白色;这种样式是受花斑
  • 结合型雌激素结合型雌激素(英语:Conjugated estrogens,旧误译共轭雌激素),也称妊马雌酮,商品名称为普立马(Premarin,取自pregnant mares' urine的缩写),是一种常用雌激素药物,惠氏制药公司生产,是一
  • 顾约瑟顾约瑟是杭州市崇一堂的主任牧师。顾约瑟在2003年带领重建了于1958年关闭的杭州市崇一堂,并担任该堂的主任牧师。 。2016年1月18日,顾约瑟牧师被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免去其主任牧
  • 卓琨原卓琨原(1969年10月12日-)为台湾的棒球选手之一,曾经效力于中华职棒时报鹰队,守备位置为投手,后来因为职棒签赌案而遭到中华职棒终身禁赛。
  • 微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Microlinguistics)是相对于宏观语言学(Macrolinguistics)而言的,微观语言学(Microlinguistics)包括语音学,音韵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宏观语言学(Macrolinguist
  • 弗雷德里克·莱瑟斯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莱瑟斯,第一代莱瑟斯子爵(英语:Frederick James Leathers, 1st Viscount Leathers;1883年11月21日-1965年3月19日),是英国的实业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战争
  • 亚历山大 (普法尔茨-茨魏布吕肯伯爵)亚历山大(德语:Alexander von Pfalz-Zweibrücken,1462年11月26日-1514年10月21日),普法尔茨-茨魏布吕肯(英语:Palatine Zweibrücken)伯爵,1490年至1514年在位。1499年,亚历山大与霍恩
  • 阿公讲古《阿公讲古》,是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黏土动画电视剧,由林雅堂制作,吴荣山、林雅堂导演,星际传播公司拍摄。1990年6月21日于华视频道公共电视节目时段首播第一季,1992年8月4日起于台视频道播出第二季。该剧为台湾电视史上首度尝试以黏土动画形式制作的节目,以16厘米影片逐格拍摄成,一天只能拍出十秒影片,平均每一集要花费三个月才能拍摄完成;自1988年展开制作后,历经两年方能上档。首播前即获新加坡电视机构买下新加坡播映权,晚台湾一个月播出。1990年公视制播组择定该剧参与1990年国际艾
  • 巴赫 (消歧义)Bach(中国大陆译作巴赫,港台译作巴哈)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