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莱普提斯

✍ dations ◷ 2025-02-23 21:10:52 #大莱普提斯
大莱波蒂斯(拉丁语:Leptis Magna,阿拉伯语:لبد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城市,遗址位于今利比亚胡姆斯附近,首都的黎波里以东130公里,莱卜达甘谷与地中海交接处。它被认为是地中海地区最为壮观的,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之一。1982年,大莱波蒂斯被列入遗产名录。大约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殖民者在地中海边建城,并以柏柏尔语将之命名为Lpqy。 公元前4世纪,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强国,该城也由此获得一定名望。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被并入努米底亚王国境内。前111年,随着朱古达战争终结,大莱普提斯成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大莱波蒂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它的相对独立地位。在提庇留统治期间,它终于被正式划归为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很快,大莱波蒂斯发展成为罗马治下北非的重要城市和贸易据点。在公元193年,土生土长的大莱波蒂斯人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大莱波蒂斯由此开始进入极盛时期。塞维鲁着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城市,该城也成为当时继迦太基和亚历山大港之后第三重要的非洲城市。205年,塞维鲁带着皇室家庭亲自访问了大莱波蒂斯。塞维鲁在大莱波蒂斯兴建新广场并重建了港口。大莱波蒂斯的港口时常淤堵,而塞维鲁的工程只使得这一情况更加严重。东部的码头使用较少,由此得到了相当完好的保存。这一时期,大莱波蒂斯有扩张过快的倾向。在三世纪危机期间,贸易量的锐减导致大莱波蒂斯陷入衰退。到了四世纪中叶,许多城区已经荒废。到狄奥多西一世时,该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兴。439年,汪达尔领袖盖萨里克征服了迦太基,从而从罗马手中夺取了包括大莱波蒂斯在内的整个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并将大莱波蒂斯指定为汪达尔人的新首都。为了防止当地居民反抗,他下令拆毁了城墙。这一行为后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523年,柏柏尔人劫掠了这座城市。十年后,东罗马帝国将军贝利撒留以罗马之名夺回了大莱波蒂斯,并在534年彻底摧毁了汪达尔王国。大莱波蒂斯由此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行省省会,但再也没有从柏柏尔人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征服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此时的大莱波蒂斯基本上已经被废弃,只有少量的拜占庭军队驻扎在此。

相关

  • TDsub50/sub半数中毒量(median toxic dose,TD50)为毒理学名词,是指一药物或是毒素造成50%比例中毒的剂量。不过若要数值有意义或是可以用在实际应用上,需说明其中毒的种类。半数中毒量的剂量
  • 县(英语:county),又译郡,是美国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置于州之下。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使用县,路易斯安那州使用堂区(parish),阿拉斯加州使用自治市镇(borough),纽约州辖纽约市使用行政
  • 去炎松去炎松(英语:Triamcinolone又叫氟羟氢化泼尼松或曲安西龙)是长效合成的皮质类固醇,可口服、注射、吸入或制成软膏外用。可用来治疗湿疹、银屑病、关节炎、过敏、溃疡性大肠炎(Ulc
  • 金瓯省金瓯省(越南语:Tỉnh Cà Mau/.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
  •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118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3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
  • 三甲苯三甲苯是苯环上连接三个甲基而形成的烃类化合物,分子式为 C6H3(CH3)3 ,包括三个同分异构体:
  • 亚历山大·斯皮林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斯皮林(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Спирин,转写:Alexander Sergeevich Spirin,1931年9月4日-)是俄罗斯生物化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
  • CSesub2/sub二硒化碳(化学式:CSe2),是一种黄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和二氧化碳、二硫化碳一样,二硒化碳也被认为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二硒化碳首次是由硒化氢与四氯化碳反应后发现的。二硒化
  • 玛丽·琼斯玛丽·琼斯(Mary Cover Jones,1896年9月1日-1987年7月22日),美国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少有的女性心理学家,以行为疗法的先驱者著称。1896年9月1日,玛丽·琼斯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 狭叶栎狭叶栎(学名:Quercus stenophylloides),又名狭叶椆、狭叶高山栎、台湾窄叶青冈,台湾特有种,为壳斗科栎属,常绿阔叶树。本种与白背栎(Quercus salicina)型态十分相近,对于两物种是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