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

✍ dations ◷ 2025-08-17 04:26:53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手工业,江西手工业,徽州文化,四大名砚,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歙砚是指出产于歙州(徽州)的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歙砚石产出地点较多,基本上分布于黄山山脉南麓、天目山与白际山西麓,而以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龙尾山(亦叫罗纹山,在现今的婺源县溪头乡境内)下溪涧中所产为最优,称为“龙尾砚”。宋曹继善《歙砚说》载:“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种,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绝。”

歙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的汤口镇和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

一般认为歙砚的开采制作始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宋治平年间婺源县令唐积《婺源砚图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也有人认为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

到南唐元宗李璟时已由官方组织开采制作,并设立砚务官。李煜称赞“歙砚为天下冠”。

北宋从景祐年间开始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砚石开采,歙砚的影响越来越大。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均有赋诗称赞。南宋以后石尽山颓,开采量逐渐减少,时断时续。清乾隆四十二年的官方采石是清代唯一一次有记载的开采。直到1963年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根据历史记载的地点重新开采。

对婺源产歙砚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为绢云母,还含有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样品的平均摩氏硬度为4.45,平均密度为2.7485g/cm3。

歙砚的特点是质地坚润不吸水,发墨如油不损毫,“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而且“多年宿墨,一濯而莹”。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歙砚制作技艺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


端砚 | 歙砚 | 洮砚 | 澄泥砚

相关

  • 子宫颈炎宫颈炎(英语:Cervicitis),是一种女性子宫颈的炎症。它多因性传播疾病感染造成,常见病原体为淋病奈瑟双球菌、沙眼衣原体。也可因宫颈手术操作后造成的宫颈损伤,使病原体得以进入损
  • 卡梅斯卡摩斯(或卡莫斯)是底比斯十七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可能是塞格嫩拉·陶和爱赫特波一世的儿子,18王朝建立者雅赫摩斯一世的亲哥哥。卡摩斯统治的时期在第二中间时期的后期,其统治
  • 反潜反潜作战(英语:Anti-Submarine Warfare,ASW)泛指以各种手段与装备进行搜索、侦测、驱赶、攻击与摧毁水面下潜艇的军事行动或是任务类型。反潜作战任务的关键因素及手段是使用先
  • 苏维埃帝国苏维埃帝国(英语:Soviet Empire)是冷战时一个非正式用语,用以形容苏联对一些较小国家的操控,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独立,但若它们尝试摆脱苏联操控,则会遭到军事入侵(如1953年东德六一
  • 诺维萨德诺维萨德(塞尔维亚语:Нови Сад,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
  • 尾道市尾道市(日语:尾道市/おのみちし  */?)是位于日本广岛县东南部的市,位处冈山市与广岛市之中间,也因此成为这两大都市的“缓冲地带”。市区濒临濑户内海的尾道水道(日语:尾道水道),因
  • 菲利普二世 (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法语: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1674年8月2日-1723年12月2日),沙特尔公爵(法语:Duke of Chartres,(1674年–1701年),奥尔良公爵(1701年–1723年)1715年到172
  • 1933年大西洋飓风季1933年大西洋飓风季是有纪录以来第二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共计有20场风暴在大西洋西北部形成。其中第一场风暴于1933年5月14日形成,最后一个气旋在同年11月17日消散。6月28日到
  • 乌碑石隧道乌碑石隧道位于昌福线(向莆铁路)腾桥-南城区间,全长354米,2009年1月11日动工,同年7月21日贯通成为续继界山隧道向莆铁路贯通的第二个隧道。
  • 德寿 (清朝)德寿(满语:ᡩᡝᡧᡝᡠ,穆麟德:;1837年-1903年),字静山,耿姓,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官员。举人出身。光绪年间,历官贵州、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巡抚,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189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