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交会

✍ dations ◷ 2025-05-18 07:10:11 #空间交会
空间交会指两个航天器,通常其中一个是空间站,抵达同一个轨道,并且距离非常接近(目视距离)时的轨道操纵。空间交会要求两个航天器保持非常精确相等的轨道速度,才能保持两者间的固定距离。会合后未必会进行靠接,也就是两者接合在一起使两者能互连。空间交会的技术也能用于使航天器降落在重力微弱的天体上。例如要登陆火星的卫星,必须让航天器与火卫保持一样的轨道速度,接下来的下降步骤也与太空对接类似。苏联第一次载人航天的东方计划里,曾在短时间内从同一发射架,只隔一两天发射两个航天器(1962年东方3号、东方4号,1963年东方5号、东方6号)。这两次火箭的导引系统都将两个航天器发射至几乎完全相同的轨道。然而因为东方航天器缺乏轨道操纵的推进器,因此无法达成会合。虽然一开始两者间距离仅有5至6.5公里,但后来逐渐漂离至数千公里远。1963年,日后成为阿波罗登月航天员的伯兹·艾德林提交了博士论文,题目为载人轨道会合的视线导引技术 (Line-Of-Sight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nned Orbital Rendezvous) 作为NASA航天员,他"将复杂的轨道力学翻译成平易近人的飞行计划给我的同僚看"第一次空间交会的尝试发生在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詹姆斯·麦克迪维特试着操作双子星4号航天器与已使用完毕的大力神火箭2型火箭会合。但因距离感的问题,还有火箭因推进剂排气而不断移动的问题,他无法靠得更近也无法保持位置。 最主要失败的原因,是当时NASA工程师并不了解会合时所需要的轨道力学。 仅仅只将航天器指向目标再推进,并无法达成会合。如果目标在同一个到的前面,后者增加速度则会同时提升高度,反而远离目标。 正确的做法是改变追逐者的轨道,让会合的目标追上或被追上,然后再移动到同一轨道使得两者相对速度为零。双子星计划工程师André Meyer后来评论, "会合发生的错误有个很好的解释" 航天员就像任何一个在林顿·约翰逊航天中心的人一般,"完全无法了解轨道力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全都变得很聪明而且将空间交会机动臻至完美,后来阿波罗计划就用上了。"第一次成功的会合由美国航天员华尔特·舒拉在1965年12月15日达成。他将双子星6号移动至姐妹船双子星7号旁仅仅1英尺(30公分)。 航天器并无对接设备,但足足保持固定位置达20分钟。首次有两艘航天器对接是发生在1966年3月16日,双子星8号在尼尔·阿姆斯壮的指挥下与无人目标航天器会合。双子星6号原本会是第一次对接,但该次任务所需的目标航天器发射失败,所以对接计划取消。苏联在1967年10月30日使用Cosmos 186及Cosmos 188航天器进行了第一次自动无人对接。第一位尝试手动对接的苏联航天员是Georgy Timofeyevich Beregovoy,他在1968年10月将联盟3号与无人的联盟2号对接却失败。他将航天器间的距离从200米降到仅仅1英尺(30公分),但在用尽机动燃料前来不及对接。苏联第一次成功的载人航天器对接发生在1969年1月16日,联盟4号与联盟5号对接,并交换两位航天员组员。第一次两个不同国家的航天器对接发生在1975年6月17日,在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中,阿波罗航天器与一艘联盟号航天器对接。第一次多重对接发生在1978年1月,联盟26号与联盟27号都与礼炮6号空间站对接。每次航天器要将航天员或补给送上空间站时,就需要进行空间交会。第一次与空间站的会合发生在1971年6月7日由联盟11号航天器与礼炮1号会合。载人太空任务已成功与6个礼炮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和平号及国际空间站会合过。目前联盟号大约每六个月运送航天员上下国际空间站。标准的会合及对接技巧是让一个主动的航天器接近一个被动的目标。这技术已经成功展示在双子星,阿波罗,阿波罗/联盟号,礼炮号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和平号,国际空间站及神舟等太空计划中。空间交会由一个主动的追逐者航天器以及一个被动的航天器组成,可以分成几个阶段,通常始于两个航天器位于不同轨道,距离超过1000公里远:有很多种航天器操作技巧可用于进行平移,转动的机动以作为近接及对接操作。

相关

  • 原罪原罪,或称原罪论,是部分基督教具基本教义派的神学家提倡的神学理论,其他的亚伯拉罕宗教如犹太教与回教则无原罪一说。原罪的定义上一般而言是指希伯来圣经记载的第一个男人亚当
  • 光敏素结构 / ECOD光敏素(英语:phytochrome)是植物体内的一种色素,成分为蛋白质,分为钝化型(proteinred, Pr)和活化型(proteinfar-red, Pfr)两种型态,分别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而互相转换。植物
  • 父系制度父系制度(Patrilineality),父系社会或男系社会的氏族制度,是按父系(男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制度。以男子为主导,男子娶妻子入家门。子女随父姓,并嫁出女儿,儿子继续娶妻。即男
  • 环丙氯地孕醋酸环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CPA),商品名有如色普龙、Androcur、安得卡等,是一种合成甾体抗雄激素、黄体制剂、抗促性腺激素。 因其阻止内源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以及抑制雄
  • 礼萨·汗礼萨沙阿·巴列维即礼萨汗(波斯语:رضا شاه پهلوی‎,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沙阿(国王),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礼萨·巴列维1878年生于伊朗山区的一户贫苦人家
  • respiratory呼吸系统(英语:respiratory system)指生物体内将呼吸气吸入体内并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中,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和呼吸肌。氧气与二氧化碳在呼吸系统
  • 咽喉点咽喉点(英语:choke point),又译作阻塞点或瓶颈(英语:bottleneck),为军事战略上的一种地理特征,诸如山谷狭径或是隘口等。这样的地方迫使一个军队在开过此时得收缩成纵队才能通过,此结
  • 激进激进主义,又称急进主义,系处于现存组织、社会状态或运作方式中相对不利的位置上怀有强烈的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在极权制度的国家里
  • 米基·鲁尼米基·鲁尼(英语:Mickey Rooney,1920年9月23日-2014年4月6日),本名小约瑟夫·尤尔(Joseph Yule, Jr.,美国电影演员和艺人。他的作品包括电视,电影和舞台剧。表演生涯几乎涵盖他的一生
  • 耙粪记者扒粪记者(英语:muckraker)也称做扒粪运动、黑幕揭发记者、黑幕揭发运动,是指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一股新闻报道浪潮,一些记者和报刊致力于深入调查报道黑幕,揭发丑闻,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