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缝合线

✍ dations ◷ 2024-11-05 17:23:36 #手术缝合线
手术缝合线是一种医疗器材,用来将受伤或外科手术后的人体组织缝合在一起。一般由一根针附上一定长度的丝状物构成。在千年的历史中,曾开发出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的缝合线。数千年中,不同材料的缝合线材料被使用、争论,但大致上保持不变。针是由骨或金属(如银,铜,铝青铜丝)制成。缝线是由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花)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条或神经、丝绸、羊肠线)制成。非洲文化中使用荆棘,而其他地方有的使用蚂蚁来缝合,即诱骗虫子咬住伤处的两边,再扭下它们的头。手术缝合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羊肠线。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与19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丝绸和肠线仍在使用——虽然并不经常。在欧洲和日本,肠线因牛海绵状脑病而被禁止,而丝绸有时会被用于血管和耳鼻喉科手术。有的外伤缝针带有针眼,与缝合线分开供给给医院。线从一端穿入,与家里的缝纫线一样。带线的外伤缝针则无针眼,直接与一定长度的线连在一起。缝合线制造商在工厂里用模制作无眼外伤缝针。预先将线固定在缝针上有几点好处。医生或护士不需要穿针。更重要的是,这种缝合线末端比针体小。在用带针眼缝针的外伤手术中,线必须从针眼两边出来,这可能会撕裂伤口组织。几乎所有的现代手术都使用不带针眼的缝针。手术缝针有不同形状。包括直形、1/4圆弧、3/8圆弧、1/2圆弧、5/8圆弧、复合弧线、半弯形(滑雪板形)、以及直形两端连上半弯(独木舟形)。滑雪板形和独木舟形缝针允许弯形针变得足够直,以用于腹腔镜手术,这类手术中器械要通过狭窄的导管插入腹腔。不同尺寸的3/8圆弧缝针。不同尺寸的半弯形缝针。缝线是由多种材料制成。最初的线由生物材料制成,如丝绸、肠线。现代缝线多由合成纤维制成,包括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非吸收性尼龙和聚丙烯。更新的理念是在缝合线涂上具有抗菌物质的涂层,以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缝线可分为可吸收(在体内自然生物降解)和不可吸收两种。它必须足够结实以将伤口组织缝紧,也必须足够灵活以便打结。它还应该是低过敏性的,能够避免灯芯效应,该效应会导致流动性,致使感染通过缝合处进入体内。缝合线依据其材料是否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被自然降解吸收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种。可吸收缝合线的材料,包括原来的羊肠线,以及新的合成材料聚乙醇酸、聚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和己内酯。它们通过水解(聚乙醇酸)和蛋白水解酶降解等过程分解。根据材料的不同,吸收的时间从10天到8星期不等。它们一般用在不能回医院拆线或做身体内部组织手术的病人身上。有时可吸收缝合线会导致炎症或排异反应。

相关

  •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南大西洋地区美国南大西洋地区(英语:South Atlantic States)是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设的九个分区之一,包括了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特区、维吉尼亚州、南卡罗莱纳州、北卡罗莱纳州、乔治亚州和佛罗
  • 潮汐能潮汐能是指从海水面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的能量。在涨潮或落潮过程中,由海水进出水库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汐能是一种水能,它将潮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及其它种有用形式的能源。第一
  • 亚伊采坐标:44°20′24.91″N 17°15′26.04″E / 44.3402528°N 17.2572333°E / 44.3402528; 17.2572333亚伊采(波斯尼亚语:Jajce、克罗地亚语:Jajce、塞尔维亚语:Јајце)是波斯尼
  • 伊庇鲁斯同盟伊庇鲁斯同盟,又称伊庇鲁斯联邦 (西北希腊语: Κοινὸν Ἀπειρωτᾶν ),是一个古代希腊联邦式国家,前身一开始是摩罗西亚人的摩罗西亚同盟,在前330年左右纳入其他伊庇鲁
  • 数论数论(梵语:सांख्य,转写:sāṅkhya或sāṃkhya;字面意思是“计数”,音译为僧佉、僧祇)印度哲学的一个派别,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佛教称其为“迦毗罗论”或“雨众
  • 大乌兹河大乌兹河(Great Ouse /ˈuːz/)位于英格兰东部,为英国第四长河流。大乌兹河下游亦被称为旧西河及伊利河。大乌兹河的源头在英格兰中部,流经东安格利亚在金斯林进入的北海的沃什
  • 丙酮酸丙酮酸(英语:pyruvic acid,化学式:CH3COCOOH)是一种α-酮酸,其闪点为82 °C,在生物化学代谢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丙酮酸的羧酸盐阴离子(carboxylate anion)被称之为丙酮酸盐(pyruvate
  • 许霍·德弗里斯许霍·马里·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碳14碳14(¹⁴C)或放射性碳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于1940年2月27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射性实验室(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马丁·卡门和萨姆·鲁本首先发现。它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