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陆会议
✍ dations ◷ 2025-07-17 11:01:35 #大陆会议
大陆会议(英语:Continental Congress),或作大陆议会,是指北美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间组成的联合议会,是为美国国会的前身。大陆会议与美国革命息息相关。18世纪中叶,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争议不断升级。1773年波士顿倒茶事件后,英国国会向马萨诸塞州实施《强制法案》,激化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绪。当时马萨诸塞的辉格派认为英国的纳税政策与《强制法案》,俱侵犯殖民者的权利,故此他们号召北美各个殖民地的殖民地议会派出代表,共谋应付对策。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在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的号召下,除乔治亚以外的12个北美殖民地的56位代表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马萨诸塞的代表有塞缪尔·亚当斯,塞缪尔的堂弟约翰·亚当斯(后来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代表团长约翰·汉考克等人。弗吉尼亚派出了乔治·华盛顿(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帕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和代表团长佩顿·伦道夫等人。佩顿·伦道夫当选为会议主席,约翰·亚当斯在会上最活跃,是会议的灵魂人物。第一届大陆会议一共有三项重要决议:约翰·亚当斯起草的《殖民者权利宣言(英语:Declaration and Resolves of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阐述殖民者反抗原因、困境及应得之权利)、《大陆协定(英语:Continental Association)》(决议1774年12月起开始罢买英货)、及《致英皇请愿书(英语:Petition to the King)》(要求撤回《强制法案》并重申向英皇效忠)。此外,议会同时决议在1775年5月召开第二届会议,以跟进英国国会的反应,并且邀请英属魁北克省等其他殖民地加入会议。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前夕,列星顿和康科德战役爆发。这场战事被殖民者视为英方对己方诉求的武力回应。第二届会议在1775年5月10日召开,与会者大致与第一届相同:魁北克省未有派员出席,而佐治亚州则在7月才正式选派议员。第二届会议在当时通过两项重要决议:《武装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the Causes and Necessity of Taking Up Arms)》(阐述殖民者拿起武器反抗的权利、仍重申效忠英国)、以及向英国递交《橄榄枝请愿书》(再重申效忠英国)。此外,会议也开始统筹战争。第二届会议任命弗吉尼亚州议员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前往支援波士顿战役的马萨诸塞民兵;议会亦开始筹募士兵补给,并发行纸币。自1775年中叶起,大陆会议开始试图扮演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领导机构。而在1776年7月,大陆会议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后,正式成为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领导机构,不过会议事实上非常依赖十三个构成州之议会所提供的财政及军事支援。1776年12月及1777年9月,大陆会议两次因英军攻势而逃离费城,再加上大陆纸币不断贬值,而会议又不能付清士兵的服役及退役薪资,俱使到会议威信严重受损。此外,各州代表对于永久性邦联的设立存有相当大分歧,致使《邦联条例》虽在1776年已开始起草,并在1777年交付予各州签署,却要到1781年3月1日才获得十三称成州的全数批准。《邦联条例》通过后,第二届大陆会议宣告结束,并更名为邦联议会(英语: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议员仍继续使用大陆议会称号)。邦联议会仍然维持一院制架构,但其威信却不断滑落。1783年6月20日,部分美利坚民兵不满议会可能拒付欠薪而进入费城,并向财政较为宽裕的宾夕法尼亚州议会请愿。当时邦联议会感到威胁,请求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派出民兵保护,却遭到州议会拒绝。结果邦联议会只能第三次离开费城。此外,邦联议会也受到《邦联条例》各种漏洞困扰。1783年9月3日,英美外交代表在巴黎签署巴黎条约,结束美国独立战争,但按照《邦联条例》,邦联议会在“有关大陆的重要决议”,都必须有最少九个州份议员出席,结果议会要到1784年1月才凑够人数,正式批准巴黎条约。同样的情况在华盛顿于12月向议会辞职时又再发生。1785年及1787年,邦联议会先后通过《1785年土地条例(英语:Land Ordinance of 1785)》及《西北条例(英语:Northwest Ordinance)》,确立美国的土地政策以及西部拓展政策,又在1786年召开安纳波利斯会议,尝试改革联邦政府。受到1787年谢司叛乱刺激,邦联议会终于在同年于费城召开美国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并制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过,邦联议会在1789年3月4日终告解散,由两院制的美国国会取代。
相关
- 相似疾病或共病的百科知识|相似疾病或共病的意思解释|相似疾病或共病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将某个特定疾病从其他展现类似症状的疾病中区分开来。医师对病患作鉴别诊断,诊断特定的疾病,或著至少消除立即致命的情有时每个可能的病因都被称为一个鉴别诊断(例如:在评
- 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
- 放射线疗法放射治疗(英语:Radiation therapy;或者叫电疗,与物理治疗中的电疗(英语:Electrotherapy)相异)是使用电离辐射作为治疗疾病的方式。与放射治疗有关的医学专业称为放射肿瘤学或放射治
- 内生孢子内生孢子(英语:endospore,又称芽孢或内孢子)是某些特殊种群的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梭菌属Clostridium中细菌产生的特殊休眠体,这些细菌会在缺乏养分的环境时开始进入此
- D维他命D也称抗佝偻病维他命,是一类脂溶性维他命,属类固醇化合物。在人类所需的维他命中,维他命D非常特殊,是一种激素的前体,而且人一天只要暴露在阳光下10分钟,人体自身即可合成足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微血管扩张症候群是一种小脑运动失调疾病,常于3-6岁发病,并会有免疫不全、微血管扩张,以及容易发生癌症,对辐射的抗性亦有所下降。其发生率为1/40000至100000。遗传方面
- 吞咽痛吞咽痛 (odynophagia、/oʊ-dɪnˈə-feɪˈjəˌ-jiː-ə/;由 odyno "痛" + -phagō "吞咽") 指当吞咽时所产生的痛感。 可能在口腔或咽喉部感觉到疼痛,而且吞咽障碍可能会或
-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盐盐可以指:
- 溶血溶血反应泛指红血球的不正常分解死亡的现象。溶血是指红血球的细胞膜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受损破裂,内部的原生质从细胞漏出令红血球死亡的现象。“溶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