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宋屋京兆堂,为于台湾桃园市杨梅区崩坡地区的客家三合院,由当地仕绅宋崇玉所于1893年创建,曾于日治时期成为国语传习所,2021年底因计划拆除,虽文资界人士与宋家后代发起多次奔走,却并未受到桃园市政府重视,2022年1月13日遭全数拆除。
京兆堂座东南朝西北,占地1000多坪,属于“一堂双横”的传统客家三合院形式。屋顶以“二重脊燕尾翘脊顶”搭配黑瓦呈现,建物用两层板块泉州白石砌高。有“金包银”的斗子砌砖墙,墙基以卵石奠基。屋顶上的剪黏,据说当年是从中国进口碗,把碗剪碎后黏在屋顶上,相当耗时耗力。
在京兆堂拆除时,也发现了六角形地砖下,以混拌石灰、黄土和砂子方式以避免防潮,这是过去富人之家才用得起的建材。
主堂内正面墙壁下方有镶嵌进墙面、象征五行、称作“五星石”的五颗石头,摆放位置具宗教风水涵义、代表与大自然生生不息。五行石下方祭拜土地龙神。主堂建材是“还原烧青灰色瓦”,俗称“乌瓦”、“黑瓦”,这是早期的客家庄常使用瓦片,其制法在台湾已失传。山墙上有防止雨水侵蚀土块的穿瓦衫。
乾隆初年,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宋祖良三兄弟于到台湾拓垦,经许久的努力开垦,财产慢慢累积,宋家成为杨梅地区的望族。
光绪十九年(1893年),宋氏第25世祖宋崇玉建立京兆堂。京兆是指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为宋、杜、申、史、冷、车、宗、段、计、韦、晁、郜、康、舒、雍、寿、酆、黎、皇甫等姓的堂号。此屋由26世祖宋春俭的宗族继承,大房分到右侧厢房,二房分到左侧厢房,三房分到正堂居住。
1895年,乙未战争爆发,京兆堂附近的崩坡地区曾成义民军对抗日军战场。经在地文史工作者查现,日治时期,京兆堂左厢房曾被当作国语传习所使用。
在京兆堂的产权不断分割后,已有超过九成的产权落入建商手中。建商欲将古厝拆除后,连同附近农地,改建成12栋2、3楼的透天厝。2021年1月,当地文史工作者开始在网络上发文抢救京兆堂,逐渐引发外界关注。
2021年11月26日,师范大学教授萧文杰协助送件,望京兆堂能暂列古迹。但文资委员会勘后认为,京兆堂仅部分物件有文资价值,内部多处都已改建,整体完整性不佳,独特性也不高,于是最后决议,不具文资保存价值、不予列册追踪,也不做管制。
对此萧文杰质疑,京兆堂早在20多年前就被桃园县政府列入出版品内,文资价值明确,桃园县升格为市之后,市府又将京兆堂列册追踪,但政府这几年来完全没作为,任建筑荒废,甚还变卖土地。
宋家后代对于京兆堂是否要保存的看法分歧。希望保留的一方强调不会阻止他人卖地,且愿意出50坪的地让政府跟建商协调,以希望祖厝能被妥善保存、作为永久展馆。
文化局强调,暂列古迹提案虽未通过,但需协助部分,局方愿意配合,但最终还是要看地主的意愿。不过,最终有9成以上的所有权人同意拆除。另外,文化局也提出5点声明,表示整项文资审议皆依法办理。
2021年12月28日,怪手拆除京兆堂右侧厢房与后方树丛。经过希望保存京兆堂的宋家后代宋鸿乔、当地文史工作者沟通,建商同意让他们自行拆除构造,不会破坏。于是保存京兆堂的人士慢慢拆下构造。
2021年初,在地文史工作者发现,京兆堂的左厢房于日治时代曾当作国语传习所,足以证明其文资价值,而当时使用的书包、制服、课桌椅都有被发现。因此文史工作者向文化局提出新事证作文资价值。建商得知后,就于2022年1月13日,迅速拆除正厅。得知的宋鸿乔与妻子郑淑芬,跪在广场前痛哭失声。
萧文杰表示,理解部分宋家后代希望能改善生计,变卖祖产的处境,建商也是合法取得所有权。他质疑桃园市府不愿不愿意用《文化资产保存法》介入,也不愿积极协调。
事后,立委陈学圣、林奕华、黄世杰都表示不赞同市府的作为。锺肇政之子锺延威、客家研究学者邱荣举也都声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