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应公
✍ dations ◷ 2025-09-17 04:31:45 #有应公
孤魂信仰,或称孤魂祭祀,古代称厉祭,为东亚儒教及民间信仰,祭祀因天灾、战争、屠杀、械斗、疾疫、冤屈、罪行、车祸等意外枉死,或无后、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无嗣、横死、冤死者之魂魄,因无香火供养而于人间作祟,逐渐衍生而成。随闽南人、客家移民传布至台湾等地,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祭祀阴界神明的庙宇,如城隍庙、地藏庵、东岳殿、阎罗宫等,亦为神庙而非阴庙。两者不可混淆,亦不可相提并论。因地域、收葬方式、性别等而有不同称呼,如有应公、有英公、金斗公、百姓公、万姓公、万应公、万善公、万善妈、万善爷、万善同归、无嗣阴公、地府阴公、水流公、水流妈、大众爷、大众妈、众人公、众灵公、大冢公、大墓公、圣公、圣妈,或迳称为某姓公、某姑娘、某仙姑、某仙女、某先生等等,而福建、台湾以有应公、万应公、圣公妈、万善爷、大众爷的称呼最为普遍,台湾也常常一并统称为好兄弟。在古时,生前有官职、爵位、封号者,枉死之后亦视为神明,不被视为有应公;另外过世以后,经天子、朝廷或诸侯追赠封号者,则脱离了有应公,成为正神。今日国体共和,已无帝王敕封,如经上苍或地方大庙主神敕封,则会升格称为某某将军、某某元帅、某某千岁等。中国民间信仰中认为无人埋葬、奉祀的死者,及旧时受限于宗法制度,女性(孤娘)未出嫁而亡者,或因各种意外、被害而过世者,即为厉鬼,将会无法安息而为祟,以寻求香火供养或报复。人们对此等厉鬼深感畏惧,因此由国家或社会为其主持祭祀,借由统一安葬、祭祀,以安抚亡灵,使生民恢复平静。历代统治君主面对有应公信仰互有依违,时而由国家、朝廷建立“厉坛”、“义冢”等安置,时而则又视为“淫祀”、“淫祠”加以压制、毁坏。近年调查发现,许多台湾的有应公庙,有可能奉祀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因平埔族原本住在平地,丧葬仪式与汉人不同,所以汉人在拓垦时才会常挖掘到无主骨骸。秦汉以前,闽族和闽越族有自成体系的巫术与神鬼崇拜,闽越国灭亡后,闽越人的神鬼崇拜大多消失,个别神灵如(武夷君、太姥等)融入迁徙入闽的汉族神鬼崇拜中。汉代以后,福建境内的神鬼崇拜十分庞杂。主要由这样几部分构成:一是闽越族固有的神鬼;二是闽越国的王公贵族被奉为神灵;三是当地一些巫觋去世后演变为神仙;四是若干隐居福建的汉族方士去世后被奉为神仙;五是早先入闽且有功德于民的汉人名士或名将死后被奉为神灵;后来汉族的神鬼逐渐占主导地位。《宋史》史称: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八闽通志》也记载:“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现福建境内随处可见祭拜“狐仙(仙爷)”、“英烈侯”、“君爷庙”、“姑娘庙”等小庙。多数庙内不立像,称呼某姓君爷、某姓将军、某姑娘、某某姑婆、或以这类阴庙多建于偏僻、灵异之处,用来安抚孤魂厉鬼或妖灵的。祭拜的人也只是各村、各境,甚至小到只有某几户人家祭拜。有应公的祭祀,多于死者骸骨发现或罹难处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谓阴庙,部分并结合墓冢、骨灰坛或金斗等祭拜。一般而言,阴庙小祠多无庙门,也无门神,门楣上常悬挂有红布,部分题上“有求必应”字样。屋脊亦不做鸱尾等雕饰,与一般庙宇不同。祭祀后,焚烧银纸,顶多焚烧鬼魂可用的金白钱、刈金(九金、四方金)等,庙旁所建焚烧纸钱之处亦称“银炉”。然随其信仰传布,建筑形式常不断扩大,甚至与一般庙宇无异,甚至有加设签诗桶、乩童者。而有应公也常因为灵异神迹,而在信仰中升格成正神,成为地方守护神。台湾本省习俗,凡因大病住院者,在入院、出院时,会在医院附近设香案,祭拜医院中的先殁孤魂,称为“院主”或者“院公院婆”、“医公医婆”,感谢其庇佑。有时甚至有设庙奉祀,如台北市襄阳路与公园路交叉处,台大医院旧院的围墙内台大地藏庵即奉祀有“医公医婆”。台湾早夭、未婚女性则供奉于姑娘庙或是娶神主。台湾民间祭祀孤魂的祭仪,最常于每年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举行,于醮祭的最后一天也常有普施孤魂的仪式,并常由仪式专家书写并制成孤魂榜,从孤魂榜中可以窥见民间对于孤魂的认知及印象。一般而言,台湾民间信仰忌讳于日落之后前往阴庙祭祀,除非是赌徒求胜,或祈求违法不正之事。若在阴庙有所祈求时,包含单纯求平安,日后心愿达成后,必定要还愿,如准备牲礼祭品或完成应许之事,也可以是捐献香火钱、聘请剧团或歌舞表演酬神戏、改建庙宇等等。
相关
- 担子担子(basidium,复数basidia)是担子菌门真菌子实层上的产孢构造,为该门真菌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个担子上面通常会长有四个有性孢子,这些有性孢子称为担孢子 (basidiospore),不过有时候
- 世界概况《世界概况》(英语:The World Factbook,又译作世界各国纪实年鉴)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调查报告,发布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概况,例如人口、地理、政治及经济等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因
- 热导率热导率(英语:Thermal conductivity)其符号为 k {\displaystyle k} 、 λ {\displaystyl
- Anterior ethmoidal前筛神经(anterior ethmoidal nerve)为支配鼻腔感觉的神经。该神经源自于鼻睫神经(英语:nasociliary nerve),为三叉神经眼分支的其中一条分支。鼻睫神经在分支出四个分支(由起点到
- 疫苗注射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
- HSOsub3/subF氟磺酸(化学式:HSO3F),或称氟代硫酸,是通用的强酸之一。其分子结构以HSO3F描述较恰当,可以强调它和硫酸(H2SO4)的关系。HSO3F是四面体型分子。氟磺酸是流动性强的无色液体。它可溶于
- 卷柏目卷柏(Selaginella),为石松门卷柏属的植物,属下约有700种卷柏,例子有二形卷柏、单子卷柏。如其他石松门植物,卷柏的叶子是只有一根叶脉的小型叶(microphylle),并以孢子作有性繁殖。江
- 爱德华·路易斯爱德华·路易斯(英语:Edward B. Lewis,1918年5月20日-2004年7月21日),美国遗传学家。1995年与艾瑞克·威斯乔斯和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01年:贝林
- 蠓见内文蠓科(学名:Ceratopogonidae),又名糠蚊或沙蚊(主要在澳大利亚的北领地使用),是蚊下目之下的一个科。本科物种体形细小,身长一般在1–4 mm之间。与同属摇蚊总科(Chironomoidea)的
- 马丁·埃文斯马丁·约翰·埃文斯爵士(英语:Sir Martin John Evans,1941年1月1日-),英国科学家,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并在1969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