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

✍ dations ◷ 2025-05-16 08:42:53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英语:liquidity trap),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概念,又称凯恩斯陷阱。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是指一个当货币政策完全没法刺激经济的情况,无论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没有作用。典型的流动性陷阱在当预期经济不景气出现(例如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发生战争),使持有流动资产的人不愿意投资。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凯恩斯曾指出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即使是利率低得接近于零,也不能够使银行贷款、商业投资、消费真正运作起来。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最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失去了作用。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在原本概念中,流动性陷阱发生在完全弹性的货币需求(即货币需求曲线是水平的)的情况,再多的资金注入经济体系也不能压低利率。而基于狭义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只限于它对利率的影响。因此,若一个经济体掉进流动性陷阱,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亦完全失去。

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凯恩斯主义革命的浪潮,许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企图把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弱化。他们提出,即使利率不会下调,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货币政策仍然会对经济产生作用。他们指出因为庇古效应,即使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亦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庇古效应之名来自英国经济学家阿瑟·赛斯尔·庇古,庇古效应指,实际货币余额是总需求函数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故此货币余额会直接影响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及货币政策会因此而有效刺激经济,即使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对庇古效应会否出现及其效力如何存有很大疑虑,但到了六十年代经济学界还是不太相信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凯恩斯方程式把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归咎于在某正利率下的水平货币需求曲线,但有指1990年代出现的流动性陷阱只不过是因为零利率政策的缘故。这个说法是,由于利率不可能低于零,货币政策将在这些情况下,如有人断言它是流动性陷阱的元凶般软弱无力。

虽然这后来的概念不同于凯恩斯原来所提出的概念,但两者在两点上相同。首先,两者都先假定了货币政策只能透过利率对经济产生影响;第二,两者都同样得出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下失去经济刺激的能力的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断言,因为庇古效应,增加货币余额对总需求有直接影响,所以即使处于流动性陷阱,扩张性货币政策仍能够刺激经济。在1990年代,这断言给予日本银行信心去着手进行量化宽松。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在日本经济陷于已经零息、又处于特长地停滞发展的期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1985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日本政府承诺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竞争力大幅衰退。19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即陷入流动性陷阱,保罗·克鲁格曼说:“日本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它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日本自1990年开始调降利率,1991年仅有6%,1996年企业负债比增加了75.4%,1997年又将消费税由3%提高到5%,最后日本利率已降至“零利率”的水平,却仍无法诱发企业贷款投资,史称空白十年。

2008–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抱有与90年代的日本央行相同的信念,所以突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政策尝试透过削减短期目标利率以外的手段刺激经济。

金融海啸曾在美国和欧洲引起轰动。从2008至2010年,各中央银行所订的短期息率已经接近零。

在201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解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如何执行另一种货币政策——通货创造——去对抗流动性陷阱。斯蒂格利茨指出联邦储备系统预期,透过印发6000亿美元并直接将之注入银行体系,逼使银行贷出更多本地贷款和抵押贷款。可是,他亦提到银行会宁可把钱用作投资往更有利可图的海外新兴市场。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人亦指出,银行亦会投资外币,这有机会引发货币战争,尤其中国或许将有所反应。

相关

  • 伊本·泰米伊哈伊本·泰米叶(Taqī ad-Dīn Aḥmad ibn Taymiyyah,Arabic:تقي الدين أحمد ابن تيمية)是一个争议性的伊斯兰黄金时代逊尼派神学家、法学家、逻辑学家(英语:Lo
  • 电脑鉴识电脑鉴识简单来说,系指利用科技与严谨的检查程序,自电脑系统或其它类似的存储媒体中,查找罪行相关物证或间接物证。对于电脑鉴识专家来说,必需要能够了解嫌疑犯世故的程度,懂得对
  • 圣母颂巴赫与古诺的《圣母颂》是一首流行的圣母颂。其最早于1853年以Méditation sur le Premier Prélude de Piano de S. Bach的名字出版。这首曲子中包含了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 戴维·朱利叶斯戴维·朱利叶斯(英语:David J. Julius,1955年11月4日-),美国生理学家。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曾获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朱利叶斯是纽约布里顿海滩人,1977年在麻省理
  • 人造钻石合成钻石或称人造钻石,即透过技术加工制成的钻石,对比于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天然钻石。合成钻石也广泛被称作HPHT钻石和CVD钻石,分别表示它的加工方式:高温高压(High-Pressure Hig
  • 纳特奈特(nat,或称nit或nepit)又称纳特,是信息论“熵”的单位之一。以自然对数为底,而不是以2为底的对数。表达式为1纳特相当于1.44(lb e)比特或0.434(lg e)哈特雷,以及k J/K。
  • 层侵纪层侵纪(Rhyacian,符号PP2)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0±0百万年(Ma),结束于2050±0Ma。层侵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此时期形成布希维尔德火成岩复合体(英语:Bushveld
  • 崔汉绮崔汉绮(朝鲜语:최한기/崔漢綺,1803年10月26日-1879年6月21日),字芸老,别号惠岗、明南楼等,本贯朔宁崔氏,是朝鲜王朝后期的实学家。崔汉绮出身开城的两班家庭,被过继给没有儿子的远房亲
  • 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满语:ᠰᡳᠪᡝᠣᠴᡳ ᡶᡳᠶᠠᠩᡤᡡ,太清:Sibeuqi Fiyanggv,大词典:Sibeochi Fiyangguu),亦称石报奇,爱新觉罗氏,明朝建州左卫人。猛哥帖木儿的孙子,充善的儿子。都督福满
  • 富勒顿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或称:CSUF、Cal State Fullerton或Fullerton State)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富勒顿的一所公立大学,隶属于加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