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史

✍ dations ◷ 2025-08-03 07:29:44 #中国交通史

饮食 - 服饰 - 建筑 - 文物 - 节日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术数) - 武术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交通亦发生巨变。机动交通取代非机动交通,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兴起。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各级政府开始涉入、参与、主导公共交通的运营。

古代交通分为道路运输和水运两类,交通工具以人力、畜力、风力驱动。先秦时代起,政府即参与道路建设。秦国(朝)政府修建筑了秦栈道、秦驰道、秦直道。

中国的城市化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起步,20世纪前期获得初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机动交通构成的公共交通逐步成为主流出行方式:39。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新的交通形式——铁路、蒸汽船等被带入中国。

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1906年6月,天津电车电灯在天津开始运营单轨“白牌”电车,这是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以及中国第一条公交线路。

民国时期,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汉口等城市出现了公共汽车服务:39—40。

当代研究者王子今指出,中国传统史学中,交通史并非独立史学类别。二十四史的各类志中,通常是仪卫志、车服志、舆服志涉及交通内容,实与封建身份等级制度相关,不能概括交通全貌。民国时期编写的《清史稿》,设立交通志。分为四卷,分别是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王子今认为“体现了20世纪新历史观和文化观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1920年代,王倬《交通史》和袁德宣《交通史略》相继出版,开辟了中国交通史学的研究。1937年,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出版,是为第一部关于中国交通史的完合性学术专著:164。当代考古工作和简牍研究亦推动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173。

研究者李沛霖指出,在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对其他城市较少涉及。以及存在“研究对象存畸重畸轻”等问题:42—43。

相关

  • 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法语: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全名让·威廉·弗里兹·皮亚杰(法语: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的
  • 克劳塞维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1年7月1日-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兵圣 。克劳塞维茨出生在普鲁士马格德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时就
  • 防腐防腐剂(英语:Preservative)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亚硝酸盐及二氧化硫是常用的防腐剂之一。下
  • 印度神话印度教神话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关系密切。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印度河文明亦即哈拉帕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自亚利安人南迁入印度后,经过无数次战争和文化
  • 快速约会快速约会(或称闪电约会或极速约会,英文为Speed Dating)是一种有组织的联谊或约会模式,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在短时间内与大量的陌生人见面。它最初是犹太人发明的一种婚恋方式。
  • 安东·绍特安东·绍特(Anton Eleutherius Sauter,1800年4月18日-1881年4月6日)是一名奥地利植物学家和医学家。安东·绍特出生在萨尔茨堡。他的父亲是一个官员。他出生后不久他家迁居到维
  • 约翰·施特劳斯三世约翰·施特劳斯三世(1866年-1939年)是奥地利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嫡长孙,系其幼子爱德华·施特劳斯所生,由于与其大伯父和祖父同名,故被后世称为"约翰·施特劳斯三世"或"小小
  • 傅子纯傅子纯(1980年1月1日-),台湾男演员。小学时期曾加入田径队,高中时期曾学过跆拳道。服兵役时,抽到海军陆战队。新训中心结训后,在官田干训班受训,结训后则在龙泉担任海军陆战队的新训
  • 鲁道夫·洪德施托弗尔鲁道夫·洪德施托弗尔(德语:Rudolf Hundstorfer,1951年9月19日-2019年8月20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政治家,奥地利工会联合会(ÖGB)前总裁。2008年12月至2016年1月任劳工、社会事务和消
  • 田中氏田中氏是日本人的一个氏族,是日本第四大姓氏。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田中吉政乃是一族。吉政为诸侯于日本国筑后州柳川32万石。吉政之子、忠政无嗣改易矣。支族为徳川柳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