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僧伽
├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经量部(梵语:Sautrāntika),又称说经部(梵语:Sūtravādin;巴利语:Suttavāda)、经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后第四百年初(即佛灭三百多年后),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对《大毗婆沙论》,故名经量部。《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属于其前身说转部。
在南传《岛史》中记载经量部从说转部分出,北传《舍利弗问经》中二者是并列的部派,失译《十八部论》和真谛译《部执异论》的十八部派记载中二部合一而说转部为本名,在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中改称为经量部为本名。
经量部源于譬喻师传统,在说一切有部集结出《大毗婆沙论》之前,虽有可据此分为不同部派的教义分歧,但未彻底决裂。在《大毗婆沙论》成立之后,迦湿弥罗派主张应以《大毗婆沙论》为主,但另一派的人,认为应该以脩多罗经为主,于是另外形成经量部。
藏传佛教格鲁派声称因为宗义的不同,经量部后来又分成二派,一派是随阿笈摩经量部,又称随教行经部宗,俱舍宗与成实宗都源自此派。另一派被称为随理量行经部派,重视因明学。
一般将经量部创始人认定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譬喻师鸠摩罗罗陀(义译为“童受”),因而称其为“经部祖师”或“经部本师”。经量部最重要的人物是室利逻多上座,他在阿逾陀国编写了《经部毘婆沙论》,众贤《顺正理论》称他为“上座”并对其学说进行了评破,并且称《俱舍论》偏向于他的学说。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已经引证了《佛阿毘昙经》和《稻芉经》的“外法缘起”,并提出了“业种子”概念,但否定了“相似相续”。
经量部明确反对三世实有,《顺正理论》记载了譬喻师的“业果感赴”学说:
说一切有部以“业有果故有去来”为其三世实有的理据,经量部并不认可而提出自宗观点:“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令当果生。”如《俱舍论》记载:
《顺正理论》引述了《俱舍论》的说法,称这里的“业相续”为心相续:
经量部以“种子”比喻“业”,以“牙起种谢次地而生”比喻“相续”,以结果比喻“果报”;后又将相续细化,以枝叶生长比喻“转变”,以开花比喻能最后生果的“胜功能”。
《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是其前身说转部的宗义,《异部宗轮论》和《部执异论》与其更早版本即《十八部论》相比,多出了经量部的“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宗义:
《顺正理论》记载了此说中的异生位中圣法是“无漏法种”:
《异部宗轮论》与其更早版本即《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相比,多出了经量部部分论师主张的一味蕴:
按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的解释,“一味蕴”即经量部中部分论师所主张的细意识,具有四蕴,以之为根本而五蕴起,故称根本蕴,其余有间断的五蕴是支末,称为根边蕴。印顺法师认为,一味蕴不是细意识,仍旧是说转部的法体“一味”的根本蕴,根边蕴是作用蕴。
按印顺法师研究,经量部提出与说一切有部及说转部相对立的种子熏习学说,种子熏习说至少可分四派: